环球在线南亚东南亚报道
“把咖啡穿在身上”,将咖啡之魂织入锦缎,将西盟佤族古老织锦艺术与云南咖啡完美融合在一起。
今年春暖花开之际,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踏上了前往上海国际纱线博览会的求知之旅,旨在为村民探寻品质更优、种类更丰富的纱线资源。此行中,一次意外的邂逅,发现江苏与上海两家企业以咖啡渣为材,匠心独运地纺制出环保纱线,瞬间点燃了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灵感之火。不仅构想出将云南咖啡的余韵转化为佤族织锦独特纤维的宏伟蓝图,更是一次对传统手工艺的深度赋能与现代环保理念的精彩演绎。一方面,它赋予了佤族织锦前所未有的新颖元素;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绿色转型,传递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咖啡的品牌形象,让每一杯咖啡的旅程,从田间到织锦,都充满了故事与价值,共同织就了一幅云南特色文化的亮丽新篇章。
将咖啡渣转化为纱线
咖啡渣作为垃圾进行填埋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填埋过程会产生甲烷,污染土壤和水源。但将咖啡渣转化为纱线,不仅减少了咖啡渣污染,并且做出的咖啡纱线具有吸湿排汗、抗菌、透气、保暖、轻量化等特性,可以广泛运用于服装、鞋子、床上用品、窗帘、抱枕等。西盟县两家农民合作社已将咖啡纱线做出的佤族织锦,开发成佤族织锦西装领带、女士正装、咖啡围裙、围巾、披肩、玩偶、挂件等产品,并在展会现场展示。
“非遗+非遗”包装
包装盒、包装袋均由傣族手工纸制成。傣族手工造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傣族造纸技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1800多年前蔡伦造纸术的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的五步流程共十一道工序,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在造纸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全程手工制作,造出来的纸张不但环保且纸纤维韧性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它洁白、透气、防腐、防蛀。傣族生活中主要用于抄写经书,制作油纸伞,日常书画中的剪纸,同时也是普洱茶上好的包装纸。
通过里外“双非遗”的包装,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让傣族手工纸和佤族织锦相互赋能,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非遗歌舞展演
展会期间将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相太、普洱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娜衣、娜英等带来精彩的佤族歌舞表演,让国内外观众在把咖啡穿在身上的同时,体验云南佤山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魅力。
将咖啡渣巧妙转化为独特纱线,并创新性地融入西盟佤族织锦的制作之中,这一创举不仅为历史悠久的佤族织锦艺术增添了新颖而独特的元素;同时,这对绿色转型更是赋予了西盟佤族织锦产品深刻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内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