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金色梯田品乡愁

作者:李容禅 吴再忠    来源:云南省保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    2020-10-08 21:36:06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云南昌宁:金色梯田品乡愁

环球新闻文旅报道  国庆中秋八天假期,只是城镇里上班人的,农民而则比平常更忙,因为他们得秋收秋种。相对于平田,梯田的秋收要艰辛很多。这种半原始的收种方式,让乡愁依然得以在这里绵延。在昌宁,有一个地方是寻觅乡愁的好去处,这就是阿背寨梯田。

秋天,阿背寨梯田仅剩的一小片水稻田又穿上了金装,在周边发红的玉米地的包围中显得格外显眼。成熟的稻谷,如月饼里的陷,散发出诱人的新米香,勾出了人的口水,一朵朵白云醉在蓝蓝的天上忘记了走。

看阿背寨梯田,如翻动一页页的山村农耕文明史书,看着看着便读懂了乡愁。乡愁的来源,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更是与之相关的熟悉的视觉、舌尖的味道、脑海的歌谣……愈是久远,愈是令人念念不忘。

相机其实不愿意去阿背寨。因为每次去那里,相机总会很受伤。即使同一丘田,只要角度稍有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美,更别说是那么大的一坡田。成熟的秋天,稻田用一条条自然的曲线,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年轮,把乡愁锲刻于大地之上,让人沉醉其间难以自拔。

对于老辈的山村人,梯田是内心深处密密麻麻的线绣成的乡愁。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人,都有曾经卷起裤管光着脚丫,在田埂上跑来跑去抠泥鳅、抓黄鳝、捉蚂蚱、找鱼腥菜的快乐时光。如今,这群人至少已过而立奔向不惑,但这一切却依然如昨天一般,时不时如电影般在眼前闪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生和成长的人,对于梯田已经没有太多的记忆,因为他们睁开眼时看到的梯田,大多已变成了茶地、核桃林,即使依然是耕地,也变成了阿背寨“月饼”外面玉米地的样子,找不到梯田该有的感觉。

阿背寨梯田在很长时间里,把最美的乡愁藏在澜沧江峡谷深处,让人一到那里就沉醉期间,一个人安静而丰盛,两个人温暖而踏实,一群人宁静而平和。

一洞蓝天、几朵白云、满坡梯田、阵阵清香,阿背寨的梯田里,有内心深处最难忘却的乡愁。每次去,都会感觉每一个角度都能成一张好照片。照片拍好后,也会觉得每张都漂亮,难以取舍。

梯田其实应该算是这大在小小的田的学名,山村人一般叫它山坡田,每一丘田都是有名字的,如大田、牛角田、弯钩田……土里土气,却又生动形象。

小时候的这个季节,最喜欢随大人到山坡田里去玩。大人割谷子、打谷子忙得不得了,孩子就三五成群的,这丘田跳到那丘田,追大人劳作惊起的蚂蚱,大黄蚂、尖杆蚂、小油妹……一串串地串起来烧了吃,那滋味想起来便口水直流。

有时玩野了,等反应过来时大人已收工回家,也不用担心会被责罚,因为大人又忙又累根本没功夫管,就算骂个“不给你吃尝新饭”也没什么,真不给吃的从来没有。

这边稻谷还没打完,那边又该准备秋种了。收草、挑粪、耕地、点种,播种下的一粒粒小麦、油菜种子,来年春天便是一山坡黄绿相间的油画,用另一种方式绘就的乡愁。现在,牛都被“气死牛”代替了,再也听不到牛山歌,不然那婉转动听的声音,更能唤起内心深处的乡愁。

去阿背寨总会醉,醉的不是人是心,醉人的不是酒精而是乡愁。一层层金色的梯田,让乡愁情愫如波涛,让心如小舟般在其间翻腾。虽然仍在坚守的梯田一年比一年缩小,但每一条田埂,依然能反乡愁变成一个钩子,用一根无形的线,将人心与大地连在一起,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

醉在梯田间,眼前似乎看到了另一种景象,记忆里的那一片片梯田全部复活了,不仅是阿背寨,还有所有从小到大玩过的、种过的、见过的梯田。田间来来往往的,除忙碌的农民,还有被特色产品、特色饮食、特色体验、特色民宿吸引而来的游客,沿一条条金色的线条,体验着农耕,品味着乡愁。

唯愿,这不是一场有关乡愁的梦,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美丽乡村复苏,让乡村能在富起来的同时留下更多该有的味道,在袅袅的炊烟里散发出悠悠的乡愁。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