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昌宁:种草养畜探新路 传统产业“牛”起来
环球新闻农业报道 深秋时节,位于昌宁大兰山一侧的卡斯镇新谷村斑斓的秋色间,一片片翠绿的色彩格外显眼,远远看去像玉米、像甘蔗、像芦苇。走近一看,是绿油油的皇竹草长成了“青纱帐”。
草林深处,刚喂完牛的养牛大户赵子雄正在仔细地查看着每一头牛的情况。“这些牛都是能繁母牛,大多数都怀了崽,一点都马虎不得。” 赵子雄说,自己就是个牛倌,每天都的工作就是割草、配料、喂牛、清圈这样的循环着,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我养牛已经养了八年多了。以前也想过出去打工,但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出不去,就想着把养牛试试。通过这几年,我觉得养牛这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产业,是一项非常好的产业。”赵子雄介绍,刚开始养牛时是在家里养,后来因为牛粪难处理,觉得也不卫生,前年投资50多万元到地边建起了牛圈,并租地种草100多亩,开始了规模化养殖,并利用牛粪为肥料扩大种草规模,探索出了种草养牛的循环发展路子,去年所种的草除保证自己所需外还实现收5万多元。目前,他的大麦田养殖场存栏牛60头,其中能繁母牛57头。今年已出栏仔牛50头,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赵子雄说:“这几年,我一直都在探索,养的牛从老品种到土杂牛再到新品种,不断改进。现在这些纯种的新品种母牛都是到省外挑选购买的。”
“看到我养得成功了,现在许多旁边的人都跟着我养,现在我们村里养牛10头以上的已经有了十多户,还有好多人都来我这里定了小牛准备养。”赵子雄介绍,自己现在主要销售仔牛,在给周边群众提供的仔牛的同时,也指导他们种草、喂牛,现在大家在一起说的都是“牛话”,谈的都是“牛经”。
“前几年许多人都想着外出打工赚钱,现在逐步明白了过来,出去虽然能赚钱,但是家里老人、娃娃一样都管不好,于是好多人都开始回来寻求产业发展,养牛也成了好多人的选择。”
赵子雄算了一笔帐,按照一家人2—3个劳动力来算,只需要养5头左右牛,种上几亩烤烟,每年的收入就比外出务工强,不用来回奔波还能照顾家。特别是这几年,政府非常重视养牛产业发展,政策上有扶持、技术上有培训,解决了许多人的后顾之忧。
“在卡斯,这几年养牛又成了新时尚。”卡斯镇常务副镇长赵炳奇介绍,卡斯镇目前共有肉牛养殖户2450户,共存栏14200头,10头以上120户,其中10-50头114户,50-100头6户。年出栏肉牛6600头,产值1亿元。镇里积极落实各级的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镇能繁母牛投保96户935头,每头1.5万的母牛贴息贷款已申报4户101头151.5万元,目前还有13户144头216万元正在申报中。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已开展肉牛养殖培训3次,培训人数280人。
“养牛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一方面因为市场空间大,另一方面因为牛的饲养周期长,我现在就想着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来养,有了规模以后大家的效益才会更好。”赵子雄说,自己还有一个想法,将在搞好养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在饲草种植和饲料青贮、黄贮方面的技术优势,发展“草料产业”,与周边养牛户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实现共同发展。
卡斯镇只是昌宁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这点。近年来,昌宁县坚持按照政府引领、示范带动、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农户参与的工作思路,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存栏8头以上基础母牛的肉牛养殖场(户)800余户,存栏能繁母牛6970头,预计今年肉牛产值5.76亿元,养牛这项“祖宗产业”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