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启动

作者:赵嘉 李婵娟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0-12-15 14:39:29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邱琬婷 彭建清 夏万举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云南省“ 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副处长

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环球在线新闻头条报道   为充分展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全省干部群众乘势而上的信心决心,顺利开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今天,我们继续召开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粮食和储备局有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十三五以来,我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波先生;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金宝轩先生;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国柱先生;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峻先生;

       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官悠房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及昆明市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波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胡波发布新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即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全省着力培育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云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所作出的贡献,要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为云南农业发展设立了新的更高目标。

       纵观十三五,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全省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23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3万亩。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14位,今年产粮1896万吨,产量、单产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06万吨,全国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有效满足了省内外供给。

       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成效显著

开展20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5590个、登记企业1951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1746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169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三、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贫困地区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10771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46.7%,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5%,为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3279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个,销售收入从1967亿元增长到3009亿元,增幅达52.97%;农民合作社达6.2万个,家庭农场达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云南农业成绩辉煌的十三五即将收官,无限可期的十四五即将到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加速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杨国柱答记者问

       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涉及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灌区作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一是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国家共下达曲靖、昭鲁、蒙开个、蜻蛉河、元谋、勐海、平远、丘北、祥云、盈江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7.22亿元,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二是有序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下达省级以上建设资金10.12亿元,截至202010月底,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三是积极实施新建大型灌区。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分别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截至2020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通过以上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预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如宾川灌区以葡萄、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从20003.78万亩增加到201930.36万亩、总产量达到62.91万吨、总产值达到54.4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元谋灌区绿色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58万亩,绿色食品(A级)认证面积达到5.56万亩。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水利厅将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再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及一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继续加快推进昆明市柴石滩水库大型灌区工程、德宏州麻栗坝大型灌区工程、红河弥泸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临沧耿马大型灌区、大理洱海大型灌区、保山市保山坝大型灌区、腾冲大型灌区、保山市潞江大型灌区、红河州石屏大型灌区等6个新建大型灌区加快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全面启动实施,通过灌区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提高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 

金宝轩答记者问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严格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支撑了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自然资源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严格耕地保护,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为全面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16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34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共补充耕地55.48万亩,其中,水田15.96万亩,全面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现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16-2018年间,全省原国土资源部门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1万亩,所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了上图入库。2019年机构改革后,原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能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已将本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成果资料移交农业农村部门。

       (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适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今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助推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简化用地取得方式等,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其中将作物种植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5%10亩提高到了10%15亩;畜禽水产养殖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7%15亩提高到10%20亩,其中利用非耕地建设辅助设施,以及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可扩大到25亩以内。同时还规定,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名义进行非农业建设,严防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截至10月底,全省共使用设施农业用地11316宗、面积2087万亩,其中生猪养殖用地4082宗,5.28万亩,有效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三)用好增减挂钩政策,保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162月,国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通过实施增减挂钩,保障了103.5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安置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8.33万亩; 二是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流转,共筹集资金361.2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安排专项资金30.15亿元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拟新增耕地18.82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0.78万亩。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高峻答记者问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林地面积4.23亿亩,森林面积3.59亿亩,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2位,森林覆盖率62.4%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云南林草产业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由小向大、由缺向全、由弱向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木本油料、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10大林草产业体系,统筹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22.56亿元,年均增速14%,林草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省级层面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做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省林草局制发了《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等文件,充分发挥林草产业造血功能

       二是突出优势,打造重点产业。以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经济等林草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奖励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市场化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4300万亩,产量12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5.8%28.7%,居全球第一,产值达295亿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330万亩,位居世界第一,种植面积占全球60.6%、全国90%,产量4.68万吨,产值达14.36亿元。野生菌资源有21科、604属、2753种,种质资源占全国的94%,年均蕴育野生菌超过100万吨,实际采集利用约20万吨,占全球50%、全国66%,年产值超100亿元,成为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创汇农产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过6000万亩,产值达650亿元,惠及1300余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元。2016年以来,全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接待中外游客7355万人次,创收205.71亿元。

       三是加大扶持,培育市场主体。采取设备采购补助、产业资金奖励等方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导林业产业经营主体从松散型向集约化转变。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林草企业336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户,省级龙头企业762户。林农专业合作社3946个,其中,国家示范社49个,省级示范社533户,助推林草产业奔向蓝海。

       四是强化推广,提升品牌价值。省林草局聚合渠道商和有关政府部门力量,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上海农博会、广州林果博览会、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等专业平台,举办了系列专题展销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广云南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药材、香料等森林生态产品。2020年以来,举办9场生态产品推介会,与70余家企业签订购销及投资意向合同,完成招商引资近90亿元。

       五是整合资源,助力脱贫攻坚。聚焦破解云南88个贫困县有生态生计难题,整合林草产业资源优势,打通广大山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通过龙头企业和林农专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户建立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88个贫困县的3.8万建档立卡户参与合作社,带动11.41万贫困人口增收。林业龙头企业累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75万人,人均年收入4600元。2016年以来,充分发挥国家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金融资本金投入林草产业,面向贫困县的林业贴息贷款规模达到139.78亿元,覆盖85个贫困县,惠及2.5万人。

       今后一段时间,省林草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好两山理念,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实施好云南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大产业。把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花椒、竹产业及林下经济作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重点,建起广大林农增收致富平台。培育新主体。以林草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鼓励林农以土地流转、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兴办企业,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国际一流大企业到云南投资,不断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新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完善林草产品生产销售和科技服务体系,增加优质森林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做出新的贡献。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