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人社系统工作亮点综述

作者:云仁轩    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时间:2021-02-11 09:06:0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书写新时代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人社系统工作亮点综述

王剑松主任医师(右一)在保山市

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带教

           番兴明(左)在高产玉米实验基地

环球在线新闻焦点报道  2017年10月18日

,(阿布扎比)第44届

世界技能汽车喷漆项目选手蒋应成在比赛现场。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曲靖市罗平县

老厂乡卫生院医生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

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8.51万人,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二五”末的3277.65万人增加至3957.72万人,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十二五”末的431.49万人增加至590万人;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实现全省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量、涉及人数、涉及金额逐年下降,累计帮助18.21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27.9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6亿元;

人社扶贫成果丰硕,2020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18.19万人,五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001.15万人(次);

……

“十三五”以来,全省人社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突出稳就业、强保障、抓人才、维权益等重点,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写了一张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筑牢民生之基

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保居民就业是“六保”之基。“十三五”以来,云南人社系统高度重视“稳就业”“ 保居民就业”工作,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结合云南实际,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形成了贷款扶持创业、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分类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公共服务保障就业4方面的政策体系。在全国首创出台鼓励创业的“贷免扶补”政策和“两个10万元”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形成以鼓励创业为突破口、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8.51万人,比“十二五”期间的165.91万人增加82.6万人;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计划”,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了“云南人社众创网”帮助劳动者拓宽创业渠道;积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省评审认定省级创业园73个、省级众创空间60个、省级校园创业平台90个,目前共建有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的创业平台243个,吸纳入驻创业团队20049个;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共扶持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10类扶持对象创业52.2万人,发放贷款620.14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38.36万人。截至2020年12月,全省累计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总量突破1000亿元,仅次于河南省、江西省,成为全国第三个贷款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的省份。

其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年黄铭姜就是受到人社部门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系列创业服务扶持对象之一。在人社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黄铭姜回乡创业并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寻甸铭姜饲养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发展肉牛产业,至今肉牛存栏数已达近百头,每年销售金额达70余万元。创业成功后,他还全程参与到带动家乡贫困户脱贫中,为贫困户示范养殖输送技术,建成“云岭牛”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带动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产业扶持资金(7000元/户/年)参与产业发展,直接带动就业230人。

社保——

织密社保安全网 兜住民生底线

“十三五”时期,云南人社系统坚持以深化社保制度改革为引领,突出“扩面”“统筹”“提待”“降费”“兜底”五个重点,着力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基金运行安全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二五”末的3277.65万人增加至3957.72万人,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连续16年调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972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于2017、2018和2020年分别调整提高了10元、18元和5元,目前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08元;实现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人均标准翻番;先后2次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1356元。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745.93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成果显著,截至2019年12月31日,累计收益39.02亿元,基金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党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在调整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我省启动实施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先后数次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调整缴费基数,减轻企业社保负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出台“免、减、返、延、缓、补、贷、保”系列政策,实行社保减免直接办、资金发放主动办、日常业务网上办、待遇落实快捷办。五年来,累计减少企业和个人社保费支出479.78亿元,缓缴、延缴社保费54.59亿元,惠及全省10多万户企业、200多万缴费职工、近80万灵活就业人员。

“自退休以来,每年调整退休待遇我都增加了100多元,从2015年刚退休领取待遇3000元到现在的将近4000元,五年的时间涨了近1000元,感谢政府对退休职工的关心。”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昆明客运段退休职工李建萍于2015年8月退休。她说,国家和政府都非常关心退休人员,每年都调整养老金,让退休职工感到很温暖。

人才——

创新发展动力足 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云南人社系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进外国人才等120余个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在人才管理、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牵头制定出台了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首席技师”和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个专项的实施办法。实施了云岭英才计划、技能强省行动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十二五”末的431.49万人增加至590万人;截至2020年末,共评审产生云南省“青年人才”531名、“首席技师”390名、“青年拔尖人才”1003名。全省“两院”院士增加到12人,累计有国家“百千万”人才94名,17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选派2名选手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一金一铜,实现了云南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奖牌零突破。积极开展多层次引才引智活动,建立了5个柔性引才基地,连续5年举办“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设立省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汇聚天下英才服务云南。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粮食作物研究所荣誉所长番兴明,就是云南重点培养的人才之一。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支持下,他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40余个,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玉米生产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我国农作物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据了解,番兴明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科技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劳动关系——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三五”以来,云南人社系统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不断协调完善劳动关系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持续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稳步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妥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有效防范劳动关系风险,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全省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从2015年的95%提高到2020年的97.2%。在全国率先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评价标准,发挥企业和职工在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全省评选表彰“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66户、“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园区”10个。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形成了省、州(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四级调解网络,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持续提高,由2015年的50.97%提高到2020年的74.56%。紧紧围绕“建机制、明责任、保支付”,努力构建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推进了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在全国率先推动建立省际劳动保障维权协作机制,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异地维权服务。截至2020年末,全省人社系统通过省际间协作办理82起跨省务工农民工欠薪案件。 建立欠薪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2017年至2020年12月,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98件,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182条,相关部门对进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和因欠薪重大违法行为被公布的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累计帮助18.21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27.93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6亿元,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2020年5月8日,李某等20人到怒江州兰坪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在某建筑工地务工被拖欠工资一月有余,拖欠总金额为6.28万元。兰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处置,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责令该建筑公司清偿李某等人工资。第二天下午3时,在兰坪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该建筑公司将6.28万元工资发放到李某等20名农民工手中。

扶贫——

精准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 托起群众“家门口的幸福”

“十三五”以来,云南人社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在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方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促进全省脱贫攻坚贡献人社力量。

一是坚持精准转移,确保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制,在省外建立了146家驻外服务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劳务输出对接平台,实现定向招聘、定向转移。2016年以来,共新增输出贫困劳动力24.46万人到广东、上海就业。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18.19万人,完成年度转移就业294万人目标的108.22%。外出务工,成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其中,会泽县五星乡干松村村民周朝魁就是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走出去就业摆脱家庭贫困的一员,同时也是沪滇劳务协作的直接受益群众之一。据了解,周朝魁父亲早逝,家里有姊妹6人,从小备尝生活艰辛。2017年2月,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宣传动员下,他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在上海,他做过电子、物流搬运,还在上海宝钢铁矿场工作了7个月。现在,周朝魁又带动妻子一起在江苏太仓九龙纸业有限公司上班,自己做了叉车班班长,夫妻二人每月工资收入达一万多元,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二是坚持量身培训,确保贫困群众手中有技能。2016年至2020年,全省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2001.15万人(次)。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千校行动,依托全省34所技工院校,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努力使每个有就读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两后生”,都能免费接受技工教育,并推荐就业。从2016年至2020年,全省技工院校共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27061人,共补助免学费资金95878.45万元,发放助学金45060.15万元,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出生于施甸县何元乡大寨门村的蒋应成,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012年杭州技师学院来到云南保山选拔优秀技能学生,年仅16岁的蒋应成表现优异脱颖而出,从此踏入了杭州技师学院的大门,成为了学校重点培养的竞赛苗子。几经求学、刻苦钻研,2014年8月,他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全国选拔赛上名列前茅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训练,于2017年10 月荣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世界冠军的成功蜕变。

三是坚持兜底保障,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开展全省社会保险省级集中数据清理工作,对经确认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完成参保缴费后,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县级统筹作用和乡(镇)、村的基础作用,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各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做到了应保尽保。严格执行《关于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适时开展督查检查,督促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那诺乡浪树村孟热村民小组的李来者,因患大病丧失劳动力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当地人社部门了解到李来者没有身份证,一直未能办理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手续,加之其患有精神疾病,长期衣着不整、浑身脏污在村子周边游荡,靠家中80多岁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对此,元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其理发、清理个人卫生后主动联系公安部门为他办理身份证,并为其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使其以后的老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四是坚持人才兴业,确保贫困群众致富有门路。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及时制定人才扶贫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了云南省“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程”“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等一揽子人才工程,引导人才向基层贫困地区流动,力量、政策、资源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

五年来,累计组织350名全国、省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专家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到深度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开展医疗卫生、农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旅游产业升级等科技帮扶活动,为当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帮助解决一系列较为迫切的民生及发展问题。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共招募3065人,充实到基层贫困地区,有效缓解了基层乡镇教育、农技、医疗以及扶贫等领域人才急需紧缺问题。人才帮扶和智力支持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近年来,云南人社部门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为高层次专家和缺乏渠道的基层单位提供了双向合作的机会。2015年,王剑松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挂牌成立。建站以来,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在进站专家王剑松教授及其团队支持指导下,被打造成一个专科服务能力较强、手术技术在国内尚属领先、达省级专科水平的重量级科室,手术量由年800台增长到年2000多台,医疗辐射整个滇西地区,惠及保山及周边州(市),为边疆地区人民带来健康保障,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事业。

展望“十四五” 奋进正当时

展望“十四五”云南人社工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榆坚表示,美好蓝图已绘就,聚力奋进正当时。接下来,云南人社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和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活力有效激发,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据悉,“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0%左右;力争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00万人和130万人以上。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