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

作者:赵嘉 李婵娟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1-04-27 18:27:15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

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环球在线今日头条报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印发〈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全面宣传我们党的百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进入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激励动员全省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云南高质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着力营造好“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浓厚氛围。

       经省委决定、省委书记阮成发同志亲自审定系列发布会方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举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一共39场,今天是第一场,主题是:我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题发布会。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有: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智先生;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李涛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正洪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业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智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常务

副部长刘智发布新闻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出席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大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和我省的突出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一直以来,云南省委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下面,我就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下一步工作部署作简要介绍。

       一、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示范区建设以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2020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省时,充分肯定我省在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行动纲领,把示范区建设和创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挂帅,相关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推进会、座谈会,密集部署,高位推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示范区建设格局。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全力帮扶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着力抓脱贫、固团结、强引领,打造了36个示范县、264个示范乡镇、3711个示范村,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全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有48个县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邮、通硬化路,一些曾经“峰际连天、飞鸟不通”的山村打通了发展通道。一批大中型水库陆续建成,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宽带全覆盖,“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针对民族地区多半位于山区、边境的实际情况,找准发展优势,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业,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民族地区产业特色优势逐步显现,茶叶、花卉、水果、蔬菜、中药材等成为优势产品,旅游成为云南的金字招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2016-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民族同心筑梦、奋斗圆梦,同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三)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县一示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任务全部完成,“20条底线”全部达标,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我省高校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由2016年的3769人增长至2020年的7538人。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全部给予技能培训、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推动向发达地区、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020年,全省全年新增转移就业165.53万人,其中,“直过民族”15.62万人。加强民族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传染病防控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已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统筹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直过民族”聚居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各族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加大农村低保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等保障力度,“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平均每年有206.71万名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94.09万人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族地区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加强民族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共建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9家、农村敬老院334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84家。

       (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逐步形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在云南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览,开展“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精心实施1021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共举办了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1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2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5届“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通互学互鉴、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1个,完成7752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

       (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突出边疆民族和区位特点,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不断探索“行政接边地区创建联盟”“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坚持分级联创、分级创建,全省共创建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2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4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300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或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十三五”期间,39个集体和42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50个集体和100名个人被表彰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思想引导、政策扶持、服务管理等工作,与四川、青海等十省(区、建设兵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盟机制,与广东等5个省份建立协作机制,昆明市、大理州大理市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推进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12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立民族之家等服务阵地,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进一步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六)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工程,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878个沿边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任务目标。建设30个“基础牢、产业旺、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进一步提升边民守土固边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法规体系,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制定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从法制和政策层面立起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四梁八柱”。推进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部分州市的社区探索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完善省州县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民族关系和联动响应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省边境和睦安宁局面不断巩固。

       二、谱写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篇章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和核心要义,编制实施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等专项规划,努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在以下8个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方面取得新进展。完善党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自强、诚信、感恩”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

       (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新进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打造全域创建格局。鼓励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镇和乡村双向流动,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建设,在25个边境县(市)374个沿边行政村全面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快完善民族地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产业培育,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在建设美丽家园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效对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依托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持续开展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积极参与打造“中国民族和美乡村”品牌,在有条件的民族乡创建“民族之家”示范点,引领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形象提升、产业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

       (五)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取得新进展。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举办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创新。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融合发展,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

       (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取得新进展。完善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构建生态建设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机制。

       (七)在共创共享美好生活方面取得新进展。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健康保障,全面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加强民族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和资源投入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促进各族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八)在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方面取得新进展。健全边境安全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和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健全民族工作法规规章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加强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多元化化解机制。加强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新闻

发言人李涛答记者问

       各位记者大家好,刚刚中国网记者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近年来,我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正在研究编制《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规划》,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各个层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也纷纷成立。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被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被命名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我们也在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了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近期还将继续命名一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德宏、大理、怒江、迪庆、丽江等州市也都纷纷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览,在云南卫视播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宣传片,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积极挖掘整理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编纂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和《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在中小学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说课比赛,定期举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征文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相关课程,举办全省性的专题培训班,不断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不断优化职能职责,打造各类主题教育场所。各州(市)、县共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研究中心)80个,2021年以来参观人数累计约8.9万人次;全省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公园127个、现场教学点19个、示范基地11个、主题教育戍边馆6个、基层实践站(讲习所)3个。

在互嵌交融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先后与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九省(区、建设兵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盟,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建立协作机制,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社区、融入城市。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1个,完成7752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完成9.96万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不通国家通用语言劳动力培训,促进各族群众语言互通、心灵相通。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全省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

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正洪答记者问

       感谢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民族工作,特别是云南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所给予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包括对省民族宗教委工作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三五”期间,共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709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10个,民族文化“百项精品”项目102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100人,连续两年列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项目范围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26个世居民族,涵盖语言、文字、古籍、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服饰、节庆、体育、医药等文化领域和文化形态,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文化认同,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保护传承成绩显著,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整理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翻译出版《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9卷,编纂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10卷,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建设了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数据库、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传习共享平台等一批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建立了腾冲佤族清戏、楚雄彝族左脚舞、西双版纳傣族造纸技艺以及陀螺、吹枪等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空间和土壤。

       二是精品打造提质增效,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打造了展现56个民族和谐共荣场景的大型银雕屏风《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作为建国70年优秀文化藏品,已经被民族文化宫(北京)收藏;创编了歌剧《小河淌水》、舞剧《幸福花山》《流芳》《宾弄赛嗨》、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活新貌的舞台精品剧目;扶持拍摄了《版纳风云》《一步千年》《万物有灵》等一批反映云南民族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云南省少数民族人文影像志系列”的《傣乡纪事》《阿昌人家》《布朗人家》《云上梯田》等均在央视一套播出,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风采和魅力的有效途径。

       三是活动平台种类丰富,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组织参加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定期举办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举办《云南民族家风文化主题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巡展》等一批民族文化专题展览;支持各地举办“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各民族共享的民族节庆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连续5年举办“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民族赛装文化品牌。结合我省实际,会同省文联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意见》,强化对民族文学精品生产创作的扶持力度。启动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云南卷)》,系统展示我省少数民族代表性、典型性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多措并举,为各民族文化的展示、交流、互鉴提供丰富平台,各族群众在文化的创新交融中不断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省民族宗教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组织参与、筹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花齐放彩云南——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各族人民心向党 党的光辉照边疆”民族题材美术展》《“百年承诺 千年跨越”各族人民奔小康摄影艺术展》等,投入拍摄纪录片《一心一德跟党走》、电影《风吹红河谷》等,举办第十二届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与云南卫视制作播出电视专栏和专题片等,以期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的特色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通过云南民族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为云南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

主任丹业答记者问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的关注、关心。下面,我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新方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了“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述。云南国境线占全国国境线总数的近五分之一。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边境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在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连续实施了两轮“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刚才,刘智常务副部长也介绍了,2015-2020年,通过边境地区有力的工作举措,全省110个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实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边境沿边村寨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极大地鼓舞了沿边群众守土固边的使命感、责任感。

       边境兴则云南兴,边民富则边防固。沿边群众的日子过得比对面好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边疆的责任感就会更强。20204月,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方案》,率先试点打造了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突出“产业支撑、文旅融合、生态宜居、边贸助推、睦邻友好”等5种示范类型,每个村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其中,省级安排500万元,边境州市县整合投入500万元以上,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共计投入资金3.81亿元。通过建设,示范村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民生福祉有了较大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十四五”全面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民族宗教委牵头编制了《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围绕6个现代化任务,也就是“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防控现代化、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实施29项具体建设任务,覆盖全省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的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按照“一村一策”的项目计划,省级计划统筹各相关部门的资金给予支持。力争到2025年,努力把沿边行政村(社区)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沿边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形成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到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形成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目前,规划文本已编制完成,近期将按照程序报请省委、省政府审议。待审议通过后将印发实施。今后,我们也请求和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地关心、关注和支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