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今日起航

作者:罗强 杨成林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1-05-18 17:45:3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新闻发布主会场

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新闻发布主持人

 环球在线新闻头条报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地球家园的未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今年,522日是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经市政府同意,5月确定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暨COP15宣传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也将于1011日—24日在昆明举办,为充分营造“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盛会”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通报会的领导有: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刘婕、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杜孝宇。

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杜孝宇介绍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杜孝宇

介绍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9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出了“昆明之约”,邀请全世界人民齐聚春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

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大局,贯彻落实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守好生物多样性宝库,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等措施,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

昆明市位于云南中部湖盆群的中心地带,地处北纬24°24′—26°33′,东经102°10′—103°41′受整个云贵高原的抬升运动和来自西北方向横断山余脉及北乌蒙山脉的控制,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相对高差达3649m。以高原山地为主体,湖盆为特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地貌类型为山地、盆地、丘陵、河谷和湖(库)等。市域河流分属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昆明是滇中高原的主体,以滇池湖盆为中心的四周丘陵高原山地为特征,向北有中高山峡谷地貌和气候,这些自然生态环境已包括了滇中高原的特点,从而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体现了滇中高原植被的典型性。昆明市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富,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占云南植被亚型的59%,占云南群系的33%,占云南群丛的56%。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二、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昆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专题会经常听取并研究部署滇池、阳宗海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环保督察整改、COP15大会筹备等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河(湖)长制、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抓好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成立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印发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十三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聘请驻昆植物、动物、生态、林学等专业人员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咨询。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到Ⅳ类,阳宗海水质从2015年的Ⅳ类提升至Ⅲ类,2020年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首次达到100%,昆明市纳入云南省考核的17个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率先在全省建立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城乡绿化有力推进,累计完成营造林31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6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前5名。

(二)多措并举,全面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昆明市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国家生态乡镇36个、国家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文明县1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2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4个。今年414日,昆明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现场复核。

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昆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昆明市国土面积的22.19%。2019年8月,根据国家和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通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目前,按2021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完善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已经按照新的调整规则将成果上报至省自然资源厅。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开展了各类现状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梳理和摸底昆明市各类自然保护地情况;组织开展了昆明市各类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已累计建立和布设边界和功能分区界桩(碑)1577个。编制完成并上报了《昆明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待国家和省审查批准后实施。编制完善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包括部分类型保护地的详细性规划),并按程序要求报经国家、省和市县主管部门批复实施;各类保护地相应成立和设置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昆明市6个自然保护区累计建立管护站(点)10个,护林(巡护)人员队伍72人。3个市属的自然保护区均已建立电子监控(监测)系统或平台,已初步实现重点区域和点位的全天候适时电子监测网络。组织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并加强与国家和省市相关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院士工作站,有效提升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和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点、退耕还湿、业务办公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大投入资金,切实保障自然保护区管理需求和效能。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开展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在疫情期间的旅游管控。将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已移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负责运行管理,昆明市林科所、昆明市滇池生态所参与管理和科研工作,监测数据及研究成果共享;依托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的工作职能职责成立昆明市鸟类环志站,负责每年来昆越冬红嘴鸥进行环志调查工作;组织完成了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验收工作,已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完成了阳宗海、盘龙区松华坝、寻甸清水海、晋宁柴河水库、禄劝云龙水库等监测(站)点建设。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和观测研究站开展植被及植物监测、水文水质监测、鱼类监测和气象监测工作,并形成监测情况报告。昆明市20215月发布了《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目录》,全市目前共有7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监督。持续开展了“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针对“绿盾2017”、“绿盾2018”和“绿盾2019”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排查,涉及昆明市的相关问题均已按要求完成了排查和整改。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印发了《昆明市金沙江(昆明段)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实施方案》、《昆明市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昆明市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行动方案》等方案。强化部门协作、流域联动、交叉检查等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捕鱼销鱼的行为。昆明海关全面加强监管,严打濒危物种走私。

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在财政年度执行过程中,市级财政将对照自然保护区新增项目需求,积极筹措资金予以保障。

六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制定出台《进一步做好2020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的工作方案》《昆明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截至2021年3月底,昆明市共启动办理2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分别为富民县款庄镇徐谷饮用水源污染案(待验收)和云南安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安宁龙宝化工有限公司环境污染案(已完成生态修复工作并通过验收)

七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实施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推广。健全完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探索开展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八是开展就地、迁地保护。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绝灭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从而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九是高度重视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植物所等科研院所和昆明市级有关部门加大入侵物种监测及防控等工作研究,指导各地加大入侵物种防治。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取得较好效果。昆明海关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工作,严防有害生物传入。

十是高度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2020年,昆明市审计机关共对19名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三)加强各类生境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根基

一是滇池湖滨湿地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滇池环湖湿地的建设,为滇池构建了一道生态屏障。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在滇池已消失多年的一些鸟类、鱼类又重新出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

二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昆明市所有县市均编制实施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绿化部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着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花园城市”。

三是完成了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选择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三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完成了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四是完善生物物种出入境查验制度。昆明海关、滇中海关、边检、森林公安及林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系配合,持续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走私的打击力度。

五是开展矿山治理修复。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严格控制成本,种植本地植物”的原则,2018、20192020年累计完成治理修复11291.29亩,占采损总面积10034.71亩的112.52%

六是圆满完成营造林任务。“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完成了国家和省级营造林工程项目任务。昆明市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有序推进,滇池面山、城市面山及路域环境的生态景观得到提升,生态安全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七是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完成了古树名木普查(国家林业局第四次古树名木普查)和昆明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八是开展增殖放流。昆明市持续开展了链镛鱼、滇池高背鲰鱼苗、滇池金线兜等鱼苗鱼种放流工作。

九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水务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贯彻于水利工程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小水电开发管控等各项工作中。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作物与畜禽遗传种质资源、畜禽与农作物资源的安全防控、珍稀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发、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等五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三、下步工作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抓好COP15大会筹备工作,推进COP15生物多样性展览展示,重点抓好滇池宝丰半岛湿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为契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二是编制《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及中长期规划》,指导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三是严格按照国家、省要求,组织做好2021年“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相关工作;组织做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相关工作。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刘婕介绍

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春城昆明独特魅力,宣传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和COP15的重要意义,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知晓率、参与度,营造热情迎盛会的浓厚社会氛围。昆明市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暨COP15宣传开展九项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一、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

522日上午,在昆明植物园开展以保护生物多样,筑牢西南生态屏障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置生物多样性创意签到打卡、现场连线各行业代表倡议、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节目演出、参与体验SCA科普互动活动,参加植物拓印、书签制作、3D打印等项目活动,引导市民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为COP15的成功举办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2021COP15春城之邀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活动

活动以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为主题,联合全国30家主要城市新闻网络媒体进行落地宣传推广,邀请全国网友聚焦云南·昆明,共赴春城之邀

活动将以昆明为原点,自宣传月开始到9月份,分批次向重庆、广州、深圳、长沙、南京、重庆、西安、青岛等全国30个城市及全省其他州市的网民发出2万份春城之邀·种子明信片盲盒。盲盒由随机配发的鲜花种子以及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明信片组成。全国各地网友可通过种子计划小程序进行申领,所有种子明信片盲盒都将统一从昆明直接寄往申领人家中,申领人可将自己的种植过程进行记录并发布在互动平台,与全国网友进行在线互动,掀起全国网友的参与热潮。明信片、申领程序上也将通过扫描二维码、整合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对COP15进行介绍,在传递云南、昆明城市魅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对大会进行宣传。

三、在昆外国人看昆明系列访谈活动

策划推出在昆外国人看昆明系列短视频访谈宣传活动。这个活动旨在充分展示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取得的成就,全面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宣传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城市定位。

活动将以问答访谈视频、Vlog讲述短视频、AI机器人主播对话短视频和拟人化动植物对话短视频4种方式进行,邀请在生态领域有建树的外国专家或是居住在昆明,对昆明较为了解的外国人,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进行采访报道,对外展示外国人眼中昆明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取得的成效,讲好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四、探奇多样性 昆明大不同春城生物多样性之美全民打卡活动

本活动将探奇多样性 昆明大不同为主题,从20215月至COP15大会结束止,把昆明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度假)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打卡版图。以线上+线上的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全民沉浸式打卡互动,邀请市民、游客打卡昆明生物多样性之美,打造一个全民迎接盛会的城市探奇体验活动。

活动打卡点聚焦昆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城市景观特色亮点,设置昆明最美街景、最美小巷、最美湿地、最美景区等5—8类打卡主题。活动后期还将推出一批生物多样性科普短视频、手机美图等宣传品,推出一系列市民互动类评选奖项。

五、开通生态文明号专列

为切实发挥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主流交通枢纽的优势,在地铁四号线打造与昆明同行·共绘生物多样性画卷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号专列,专列已于517日上午9:30在大漾田车辆段举行首发仪式,共开通5生态文明号专列,运行时间为518日至930日。

4号线开通生态文明号专列,分为生态昆明、喜迎盛会、多彩生命、呵护自然、和谐共生、绿色金融6个篇章。旨在展现昆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四季飞花。展现昆明全力办好盛会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开通“生态文明号”专列,可以借助地铁这一重要宣传载体,让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更加深入人心,为COP15营造良好氛围。

六、2021“COP15与昆明大型网络科普活动

为迎接盛会,积极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习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市民对云南动植物王国中国春城称号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营造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盛会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借助线上、线下资源,策划、组织“COP15与昆明大型网络科普活动。活动将从20215月至202110月为止,具体活动内容为:一是线上征集、科普互动。广泛动员广大网友发起我能为COP15做什么理念征集,积极发布身边的生物知识图文,学习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二是开展线下科普活动。为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效果,举办“COP15与昆明科普线下分享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邀请专家、作品征集获奖者、市民、学生等一同出席活动,对入选作品进行互动讨论。

七、“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65日上午,在捞鱼河湿地公园举办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设置鎏金沙启动台,展示生物多样性金点子、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海报和标语,环保志愿者代表向全省发起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倡议,环保文艺演出节目,节目内容蕴含生态文明理念,突出生态环境元素。播放7个州、市联动视频,通过现场连线直播,对各州、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展示。环保公益跑活动启动及环保创意集市等内容。

八、冬约春城 赏拍花都”——冬季春城飞花令颁奖礼

此前,冬季春城飞花令活动共吸引10万人次参与,收到10431份投稿。5月底,冬约春城 赏拍花都”—冬季春城飞花令活动将举行线下颁奖礼,现场分享获奖者、花主播的飞花故事,例如从海鸥到访春城之初起,足足跟拍了38年的王云生,今年又凭借海鸥与市民的图片摘获春城飞花令一等奖;还有市民拍下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海菜花,见证春城生态之美等。现场还将发布春城飞花令全民花拍电子画册,可供市民转发、收藏、下载。

活动方还将携手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现场发布春城云花街出滇公益计划,通过线上专题商城花街的平台,搭上中国建设银行全国分行网络,邀请更多的云南花企共同走出去,带动云花芬芳传至更远处。

颁奖礼后,春城飞花令小程序仍有围绕科技花企、非遗文化、自然禀赋等主题,举办《龙泉探梅 多样芬芳》《探寻昆明网红打卡地 甸尾村》《拍花?花拍!带你去看花市晴雨表(KIFA)》《走进嵩明万亩花田 探访蜚声海外奇花》《优昙献瑞 昙华寺公园玉兰的冬芳馥郁》等22场线上直播回放供市民了解、使用。

九、“春城之邀—COP15我知道·生态文明我参与”短视频大赛颁奖礼

“春城之邀—COP15我知道·生态文明我参与短视频大赛,自202011月启动以来,累计征集参赛作品1500组,活动总点击量超5000万人次。

近期,春城之约—COP15我知道·生态文明我参与短视频大赛已启动年度奖项评选工作,将于65“COP15春城之邀·种子计划启动仪式及生物多样性文化集市同步举行颁奖仪式,仪式上将邀请获奖作者分享创作感言并展播优秀作品集锦,彩龙社区也将对颁奖仪式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同时,评选出的优质短视频将在全媒体平台进行展播,并联动全市商业CBD对优质短视频进行播放,充分展现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对昆明市的这九项宣传活给予支持,多关注,多聚焦,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宣传报道,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声势,增强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为COP15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