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新闻焦点报道 2021年8月14日,早上九点,全军一级战斗英雄、“最美奋斗者”“最美退役军人”史光柱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昆明市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昆明市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靳奎生带领局机关科室负责人,以及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对英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之情。
史光柱,男,汉族,1982年入伍,1984年1月入党,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8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05年10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大校副政治委员职位退休。他身残志坚,不断超越。尽管远居北京,常回云南参加社会活动和老家马龙采风,时刻关注着退役老兵的“双创”工作,尤其是作为一名曾经驻扎在盘龙辖区部队的老兵,回昆明时仍然居住在盘龙辖区。
此次,他为了老兵“双创”专程来到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情况。局长靳奎生从盘龙区接收安置退役军人、落实各项优抚保障措施,以及如何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军人之家”建设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向英雄作了详细介绍。同时表示,只要英雄一朝在盘龙,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就主动靠上去为英雄服好务,让英雄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温暖,营造“家”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全军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更应该将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传承下去,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史光柱回忆到,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在那次的战斗中,4次负伤、8处重伤、几度昏迷,眼球被炸出眼眶,忍着剧痛将炸烂的眼球塞进眼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边爬边指挥战斗,带领全排出色完成任务,收复2个高地。这些,让自己收获到了党和国家、人民授予的无数荣誉,但都已经是属于过去了。退休以后,除了坚持全国巡回演讲和创作外,把精力放在了退伍战士扶危救困上。2014年,用积攒的稿费和部分工资,注册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通过帮助就业、再就业和特困救助等形式,帮扶退役军人和军烈属。6年来,他带领身边的爱心人士以助残扶残、帮扶英烈、关爱弱势群体为宗旨,志愿帮助1.9万人,仅他个人救助过的人就多达2000余人,网上参与和关注的志愿者多达14万人。
在热心公益之余,他献身国防文化教育,37年如一日,先后演讲3200余场次,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现身说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身残志坚,以笔代枪不断超越,在国内外发表1300余篇(首)文艺作品,荣获包括鲁迅文学奖、亚洲音乐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24次,十多个国家翻译和刊登他的作品。他的事迹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感召一批批青年励志报效、投身强国强军建设。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史光柱介绍到,“没了眼睛我还能做什么?拿什么养家、报国?”他决定以笔代枪,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他身残志坚,放下荣誉再出发,通过自学上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实现了以笔代枪的转变。离开部队,他继续坚守在文艺阵地。一次他到边防挖掘素材,道路崎岖,车子无法行驶,只能徒步穿行。途中稍不留神他滑落土坎,滚下山坡,短坡下便是陡崖,幸好树木挡住身体,随行干事急忙下了土坎,来到身边把他扶了起来。他说着没事掏出香烟揉碎按在伤口止血。重新上路,随行人员劝他不要去了,“战场上牺牲那是烈士,现在你有个好歹算什么?”为安慰和鼓励大家,他对大家说:“你们知道我的曾用名叫什么吗?当年我身上中了一百多块弹片,将炸烂的眼球塞进眼眶,连夺阵地,战友们便给我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死不了’,和平时期这个名字可以改了,以后你们就叫我‘不会死’吧。”那次深入边防哨所,他发表了40多篇作品,获中国散文最高奖。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些年他先后发表诗文1300多篇,获亚洲音乐奖、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24次,多个国家翻译和出版他的作品。
随着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他深切领悟,其实写来写去锲而不舍的坚守,只有3个字——“中国魂”。一个中国人,只要有中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连对手也会投来尊重和敬佩。
史光柱讲到,从事公益事业、帮扶特困群体是他多年来的愿望,并一直在努力践行。2014年,他参与推动烈士公祭日、英烈保护法的实施,边拿出稿费和工资注册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呼唤更多的人参与到扶残助残、扶持英烈、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列。
武汉有个叫曾庆杰的,患有脊椎灰质炎,妹妹先天小儿麻痹,在得到史光柱的帮助后,来信中这样写道:“你汇来的不是钱,而是这个时代的人间大爱”。在北京,促进会对脑瘫、脑疾、孤儿持续救助;在云贵川,促进会开展慰问烈属活动,对特困创业群体进行扶持;在陕西、山西、云南,促进会展开“一对一”和“多对一”助残扶残,他们还举办全国“大爱万里行”活动,为边老穷地区送教、送技术,动员实力企业参与扶贫攻坚项目。6年来,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特困救助、创业扶持等形式直接帮扶特困人员19000多人,参与公益的志愿者高达14万人次。
史光柱说,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那是因为信念。当年他和战友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有的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平建设时期,他一样坚守,有人见他白天做慈善公益晚上又要写作,有几次因劳累过度住进医院,劝导他:“别人的事差不多就行了,你自己缺什么,去找组织。你是英雄,组织不会不管。”他说:“我什么都不缺,如果是为自己,当初老山堆满黄金我们也不会拿生命去做交易。当年,我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不就是为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和平与安宁。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当初的愿望吗?至于去找组织,那不是我的风格。别说索取,即便让我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我也不会那样做。你问问躺在坟墓里的烈士,他们会不会跑出来、跳出来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和他们相比,我还活着,活着就是他们的继续,依旧是旗手、先锋、抢占制高点的尖兵。”
史光柱表示,30多年来,他放下荣誉再出发,从昔日战场到文艺阵地,再到思想战线,强军强国慈善公益的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变换的只是身份而不是忠诚。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这是他当年演唱的《小草》。平凡出伟大,他始终把自己比作一颗草:“也许我永远成不了大树,但我愿意像小草一样活出坚贞,活出精彩,活出遍及天涯海角的远大情怀”。
他不断超越,每个高点都是新的起点,与初心同在,与使命同行,旗帜飘扬在心中,史光柱正在路上!
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靳奎生表示,史光柱是时代的英雄,秉承初心一路走来,光辉照耀着无数后来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矢志报国,邀请史光柱英雄加入到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老兵宣讲团”,为盘龙区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英雄事迹,让英雄精神在盘龙大地生根开花;将史光柱的英雄事迹融入“老兵故事汇”予以展示,并期望英雄随时回“家”看看,为盘龙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平台和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