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主会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主持新闻
环球在线新闻焦点报道 为做好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宣传工作,为大会在云南顺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召开“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全面介绍和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继续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专场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普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白兆林先生;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徐健斌先生;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牟洪操先生;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卫先生;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朱洪进先生;
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绍军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四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普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
员、副市长白兆林先生发布新闻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各位介绍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情况。借此机会,向长期关注、支持普洱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普洱以茶立市,因茶得名,是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种类最丰富的一片绿洲,是“彩云之南”多样性、丰富性的缩影,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一是绿色面积大,生态环境好。绿色是普洱的底色,全市十县区4.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5万人,森林覆盖率达74.59%。年均气温18.9℃,城市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的14倍以上,环境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
二是生态系统种类多,珍稀物种独特。在普洱市境内,有生态系统类型55种,占云南全部生态系统类型的32%。共记录各类高等植物352科1688属5600余种,占云南省的32.9%;有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58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云南蓝果树、藤枣、红豆杉等。共记录各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1种,有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印度野牛等18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短尾猴、黑熊等9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省特有的动物种类有25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西黑冠长臂猿和全国一半以上的亚洲象在这里繁衍生息。
三是绿色产业多,持续发展潜力大。绿色、生态、有机和绿色食品牌打造是普洱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茶叶、咖啡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建成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咖啡技术创新中心、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普洱茶研究院。有机茶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林下三七有机种植,为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榜样。
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责任、作为神圣使命,在持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下最大的决心,采取强力措施,全力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树牢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抓手,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走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历史性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景东县受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介绍成功经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二是主动探索实践绿色发展道路。2013年经国务院同意,普洱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积极申请并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的TEEB倡议。2015年景东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2018年全市9县1区完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普洱市成为全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TEEB)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GEP核算为7581亿元,TEEB评估为9602亿元,摸清了绿色家底。
三是着力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在全省首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云南省第一张自然资源负债表,提起云南省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案件,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和“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编制实施涉及34个重点行业的绿色产业发展地方评价规范及技术标准。
四是着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2.34亿元资金,实施了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哀牢山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累计投入3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森林火灾保险与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捆绑共同投保,逐年逐步提高各类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受损群众的基本利益,建成4000余亩亚洲象食物源基地。
五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构建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5万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二位。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8个,4个县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西黑冠长臂猿野外监测站。与浙江大学在哀牢山保护区徐家坝建立全国最前沿的野生菌研究基地。建立“景东翅子树保护小区”和“菜阳河柿保护小区”两个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小区,开展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景东翅子树等极小种群的野外监测、迁地保护、种群繁育工作。
六是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力度保护好118万多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及大量的农作物野生型、过渡型、野生近缘种及地方特有农作物和畜禽的品种品系,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遗传种质基础。建立澜沧江短须鱼芒中华刀鲶叉尾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思茅区国家级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成为全国陆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有陆稻500多种,种植面积占云南省的50%以上。建立思茅松等特色林业种质资源保护地;配合实施西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提交合格种子400多种,标本1000多份。千家寨世界野生茶研究中心正在建设。
七是着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及问题整改。全市湿地保护率达68.8%,制定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意见》,建成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思茅河环境综合整治、野鸭湖环境综合整治、洗马湖湿地“退塘还湿”等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动植物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八是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成糯扎渡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教育基地、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以及宁洱县和墨江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活动,大力推进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九是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邀请全国专家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对普洱市碳中和进行摸底,制定专业规划,争取国家、省里支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各位记者朋友,我们深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普洱市将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建成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切实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为保护好云南“动植物王国”作出普洱贡献。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州长徐健斌发布新闻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对长期以来给予我州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享有“生物基因库”等美誉,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在西双版纳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土地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动物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中国最高的树——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植物界的舞蹈家”跳舞草,有中国最小的有蹄类动物“鼷鹿”、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极危动物”桃花水母,还分布着野牛、印支虎、绿孔雀、巨蜥、蟒等珍稀动物。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0头左右发展至目前的300多头。这里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其中,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竭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之一七叶一枝花,制造降压灵的萝芙木等等。在这个“植物王国”里,水果资源、花卉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蔬菜植物也十分丰富。
二是生态文化厚重。千百年来,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观,有力促进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傣族有古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村民们通过传统信仰、村规民约,自发形成了保护森林的意识。例如,景洪市的曼远村保存约15亩的自然保护小区,生长着箭毒木、龙果、香糯竹等珍稀物种,10株百年以上的野生芒果树,以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等120多种、3000多株珍稀濒危植物。
三是生态系统完整。1958年,西双版纳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今全州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保护区2个、县级保护区3个、保护小区3个,面积622.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全州林地面积2467.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6%,森林覆盖率达81.3%,森林蓄积量为1.93亿立方米。建有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鼋、双孔鱼保护区,以及罗梭江鱼类自然保护区等2个州级鱼类保护区。全州湿地面积28.91万亩,湿地保护率为52%以上。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面积100万亩。开展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建设中国-老挝边境联合保护区19万公顷,构建了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野生动植物国际廊道,2015年以来,与老挝南塔省开展了5次联合执法、11次增殖放流行动,共放流鱼苗114.6万尾。
四是生态制度不断健全。西双版纳州制定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编制了《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19—2023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西双版纳实施方案(2014—2030年)》等多部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意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16条重点措施》《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工作方案和管理措施。成立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
五是生态科研成果丰硕。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迁地保护园区,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植物园引入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建立了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迄今已有400多万人次到馆参观学习。此外,还开拓了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森林样带、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中国植物园联盟等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2020年,发现了密花八角枫、紫唇姜等27个植物新种。完成《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西双版纳白颊长臂猿野生种群调查与濒危现状评估》《云南蓝果树保护与回归》《西双版纳鼷鹿种群及生境调查评估》《藤枣拯救与保护项目》等20个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专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提升茶园、橡胶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开展了1000亩人工茶园森林化、乔木化、优质化、生态化改造,以及400亩生物多样性胶园生态改造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项目;编制完成《西双版纳州珍稀濒危傣医药资源保护及野生石斛生存环境调查报告》;完成了5份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协议的谈判和签订,用跳蚤草研制的“雨林芳”植物抑菌液已生产上市;聘请中国民族植物学会主席—裴盛基、国家级傣医药首席专家—林艳芳作为西双版纳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项目的专家;支持出版了由裴盛基、许又凯编著的书籍《西双版纳植物与民族文化》。
六是亚洲象保护有力。2008年,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26头。救护其他野生动物2000多头(只)。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监测预警,在亚洲象肇事多发区建设了防象设施、食物源基地等项目,有效缓解了人象矛盾。2018年,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了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动物肇事保险经验得到升华,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截至目前,投保金额累计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
七是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的古老茶区、世界公认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全州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百年以上古茶群落8.7万多亩,总株数548.6万多株。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种茶村寨;有世界上茶树基因保存最多的基因库——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有世界上最早的普洱茶发酵技术。西双版纳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总结积累了大量的防病治病经验和药方,逐步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理论”“风病论”“解毒理论”为核心的医学,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当地群众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在林下发展森林药材、香料植物、野生蔬菜、野生菌类。目前,全州林下种植面积达32.35万亩,产值10.4亿元。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各生态旅游景区累计完成投资136.5亿元,接待游客1567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2亿多元。建成木本油料种植基地17.2万亩。全州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州级6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8家。截至2020年,林业综合产值达108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47.6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州委、州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子,坚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西双版纳新的贡献。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牟洪操先生发布新闻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对莅临本场发布会的各位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近年来临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情况。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得名,澜沧江、怒江流经辖区东、西两侧,地处北回归线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地理分水线的十字路口,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太阳在这儿转身”,“两洋在这儿分水”,是中国文化地理也是世界文化地理的一个重要地标。临沧独特的地理区位滋养着万物生灵,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滇西南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是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潜力的重要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和生物资源。全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2%,森林覆盖率为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2290.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65%。临沧是全省2个森林面积超过林地面积的州市之一。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维管植物58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2种;有脊椎野生动物86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27种。
一直以来,临沧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切实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围绕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地方的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简要向大家介绍具有临沧代表性的几个生物物种。
一个是临沧的古茶树。临沧古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古茶树及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广泛,有野生茶树面积40多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达11万亩,是世界古茶之都,有冰岛、昔归、白莺山等一大批优质茶资源。临沧市凤庆县生长着一棵树龄达3200多年的、迄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树围5.8米,树高10.6米,树幅10×9.3米,被誉为“锦绣茶尊”。以“锦绣茶尊”为中心生长着诸多古茶,已探明超千年树龄古茶3000多株,如众星捧月般簇拥“锦绣茶尊”,这里的古茶树以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充分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神奇。
一个是临沧的巨龙竹。临沧是全球最适宜多种竹类生长的区域之一,境内分布竹种达25属58种,是云南乃至全国竹种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竹林面积209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龙竹”的自然生境地,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
一个是临沧的铁力木。铁力木分布区域狭小,是热带珍贵树种,也是世界上珍贵的特殊工业用材和油料树种。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四方井的铁力木,是我国唯一连片自然生长的铁力木林,是中国铁力木之乡,面积共计111.9亩,其中有树龄200年以上的铁力木300余株,为国内外之最,最具代表集中成片的铁力木共620株。
此外,生活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市沧源县片区南滚河流域的亚洲象种群属于印度——缅北种群(β)种群),与普洱、版纳种群(称α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也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亚洲象β种群分布地,经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为22至28头,近年来该保护区还首次发现“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发现狼和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活体照片,其种群数量达到3群10余只。
以上成效的取得,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年)》和《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年)三年工作方案》。成立临沧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和出台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林地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管理等多种政策和规划,有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通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发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资料,在公众平台刊发《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集中开展讲座、知识竞赛。
三是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县级1个;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个,有效保护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开展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绿孔雀及栖息地调查、野猪资源、兰科植物、古茶树资源等专项调查,编制完成《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报告》《绿孔雀及栖息地分布情况调查报告》。组织开展以亚洲象、绿孔雀、巨蜥、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等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成自然保护区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邀请国内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成专家团队,深入实地开展临沧生物多样性系统评估工作。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工作,特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趋稳、质量向好。组织开展了以亚洲象、绿孔雀、巨蜥、黑冠长臂猿等稀有动物和四须鲃、巨魾、云纹鳗丽、南汀爬鳅等特有鱼类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成自然保护地巡护检查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实施西黑冠长臂猿保护与监测项目并组织验收。实施亚洲象拯救保护行动,清理完成亚洲象食物源试验基地800亩,实施了防护栏和避象亭等建设工程,编制了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
五是严控外来物种入侵和野生生物疫情。制定出台《临沧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方案》《薇甘菊防治方案》,以核桃有害生物防治、红火蚁防治、薇甘菊防治和种苗产地检疫等为重点,扎实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建成临沧市、云南南滚河、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镇康南捧河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制定印发《临沧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方案》,有效开展野生动物养殖场所检查排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工作。积极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救护能力。实施“划片分包”管理,全市7800名护林员全部投入到巡山护林、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巡查监测及森林防火宣传,对山区林区进行网格化巡查,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密切监测、收集野生动物活动情况。与缅方签订双边合作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共同制定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以及火灾防范和扑救措施,并加大对边境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力度,提高防灭火能力。
六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全面贯彻“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制定实施《临沧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划定临沧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046.4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市共划分各类环境管控单元70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24个,面积1941.3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比例8.22%。根据不同管控单元,提出了相应管控要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七是严格落实各项配套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坚决落实环评五不批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成立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制定了《临沧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临沧市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扎实开展在养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全市共处置在养禁食野生动物73676只。
八是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联合执法机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走私、无证养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推进自然保护地矿业权清理排查整治。全市涉及自然保护区的52个矿业权退出已完成市级验收,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矿山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完成复垦复绿生态修复恢复矿山39个,共195.51公顷。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为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临沧努力和临沧贡献!
最后,我代表临沧各族人民向国内外朋友们发出诚挚邀请:临沧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恒春气候,是少有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这里的气候将带给您“洗肺、养胃、好睡”的真实感受。诚挚邀请大家到临沧做客,我们共同感受临沧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朱洪进 答记者提问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受徐副州长的委托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亚洲象目前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前不久亚洲象潇洒出走旅游,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在全省、全国、全世界面前好好的秀了一把,让大家饱了眼福,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和喜悦。野生亚洲象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野生动物危险的一面。针对如何建立人象和谐共生的局面,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举措。
一是不断强化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管理。首先,在加强402万亩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同时,完成了“4185”工程保护区的建设,划定2个州级保护区,面积是103.25万亩,建立了县级保护区3个,面积是111.26万亩,建立了自然保护小区3个,面积6.35万亩,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22.8万亩,超过了全州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占22%。其次,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93年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的网络,分别被列为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示范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中国最美森林”的称号。
二是主动防范缓解人象冲突。探索性地开展主动防范工作,建立了生物隔离带、防象沟、防象墙、防象栏等措施,来防范野象对人的侵害。建立了野象监测员专业队伍,采取地面跟踪+空中无人机,并且在村寨周边、野象活动区域安装红外相机等手段,使用高科技设备开展亚洲象的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工作。西双版纳建立了全国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成立了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开发手机APP软件,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预警信息,使人民群众能够提前掌握象群动向并做出预判,努力降低群众的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是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为保障群众的利益,西双版纳州从2010年引入了商业保险模式,开展了亚洲象肇事公众责任险试点,2011年,从单一的亚洲象保护拓展到所有野生动物的种类保险,在全国率先创立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也在逐步提高。
四是积极开展收容救助,确保亚洲象的安全。在2008年建成了我国首个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开展亚洲象的救护、繁育和行为科学研究等工作。繁育中心填补了我国在亚洲象伤病和遗弃孤儿的收容、救治、抚养等方面的空白。中心建立以来,一共救助了26头野生亚洲象。
五是进一步织密亚洲象法律保障网。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动植物法律法规的同时,西双版纳州先后颁布了《森林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不断充实和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了以亚洲象为代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应用少数民族的语言,通过广播、微信、报刊等媒介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严厉打击猎杀野生动物、盗伐林木和毁林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群众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热带雨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宝贵的资源,也是西双版纳独特魅力的一张名片。西双版纳按照省委省政府西双版纳现场办公会的精神,围绕“一城两区”的目标定位,全域建设文明世界的森林公园,要建设世界闻名的森林公园,我们将继续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大力恢复雨林的生态系统,全力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修复人工林,让雨林回归到西双版纳大地。计划分批实施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改造,把普通的、标准的茶园变成森林茶园,构建新型的茶林共生复合生态系统。坚决守住全州500万亩橡胶战略资源种植保护区域。守住这一资源,要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胶源建设,要怎么建设呢?就是要打造丛林橡胶园、打造雨林橡胶园,通过这个办法来增强碳汇能力,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是修复栖息地,让动植物回归家园。今年基本完成8000亩栖息地修改和改造,启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广“大象食堂”保护模式,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源基地,编制亚洲象保护工程建设方案,推进亚洲象保护管控区的建设,逐步实现“人象分离”“人象和谐”。积极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小区建设,建设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境保护示范小区,还要建成一批集热带雨林科研、教学、观光、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教育基地。
三是修复城镇面山,让森林回归视野。启动实施澜沧江、流沙河生态景观治理工程,进一步丰富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的“水、景、城、业”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打造世界旅游核心区,加快国内已知面积最大、最靠近城市的热带雨林修复项目—三达山国家储备林热带雨林修复项目。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开展美丽公路建设和全域提升铁路、公路沿线的景观建管的水平。
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长
刘绍军 答记者提问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临沧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是中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总面积达306.59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65%,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具体来讲,主要有3个特点:
首先,是丰富性。临沧市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0.25%、占全省总面积的6.21%,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物种。目前,全市已记录的维管植物有5800余种,占全省的30.4%,占全国的15.8%;已记录的脊椎野生动物有869种,占全省的38.2%,占全国10.8%。全市已知的药用植物有1600多种,其中,诃子的产量居全国之首,永德县是“中国诃子之乡”。
其次,是特有性。临沧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物种特有性突出。如永德大雪山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包括了18个中国特有属和23种狭域特有种。临沧有不少我国特有的单型属和单型科植物,特别是四数木和水青树还是单型科植物。此外,临沧还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特有种,如永德县已记录的哺乳动物就有23种狭域特有种,如毛冠鹿、长尾姬鼠、侧纹岩松鼠等。
第三,是原生性。在临沧境内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汀河流域分布着保存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在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连片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特别是永德大雪山的主峰是我国大陆北纬24°以南的最高峰,也是欧亚大陆北回归线附近的第一峰,集中保存了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各个类型的生态原始的山地植被垂直带。临沧的原始森林保持完好,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稳定,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其中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为临沧保护的旗舰物种。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何卫 答记者提问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景迈山古茶林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关心。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是一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茶香、一个因茶而名、因茶而兴的神奇美丽地方。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茶”字意涵为“人在草木间”,道出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真谛。居住在景迈山的布朗族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驯化古茶树的民族。在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生态技术、生态产业。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取得了成效:一是生态民族文化世代传承。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那里的人们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据记载,布朗族茶祖帕岩冷曾说“留给你们牛马,怕遇病而亡;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怕你们花光;就留给你们这些茶树,才会让子孙后代取不尽用不完”。二是形成茶林种植的生态智慧。通过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间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以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三是构建科学的山地生态人居环境。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山顶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受到严格保护,半山腰种植茶叶和布局村寨,山脚种植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避免了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和影响。
千百年来,景迈山上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共同繁衍、共同发展,谱写了边疆各族人民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也因此迈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