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山村当成了家

作者:刘书贵 杨成林    来源:环球在线新闻中心    时间:2023-09-16 14:28:28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艷全 蒋荣生 夏万举特约记者 杨丽萍 罗珺 王胜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一个背包、一支笔、一本民情日记,成了她走村串户的“伙伴”。碰到在干农活的群众,她会主动上前帮上一把;遇到闲聊的群众,她会主动加入其中,了解村民的急难愁盼,为村民讲解政策,谋划发展思路。

图:为群众办实事,关心群众,让

村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马兴荣     摄

       花了二个月的时间,她入户走访群众4562257人,哪家适合发展种植,哪家适合发展养殖,哪家房屋需要改造,哪家需要修建入户便道……她都仔细地写进日记里,也深深地记在了她的脑海里。村民在路上碰到她,都会亲切地叫“袁书记”,笑着拉她一起聊家常。

        “这位女书记真不错,能吃苦,又认真,对待群众又热心,谁家有什么困难她都会想办法尽力解决,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好书记。”这是八宝镇甘蔗园村民们对袁声琳的评价。

       她把村里当家里、把村民当亲人,用心用情干实事,将驻村帮扶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握在手中、扛在肩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脚踏实地抓帮扶,竭尽全力解民忧。她就是袁声琳,她是广南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20215月选派到八宝镇甘蔗园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43岁的她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就任甘蔗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她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情系群众,激情干事,为甘蔗园村乡村振兴工作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村民们也把这位女书记当成了自家人,对她赞叹有加。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俯下身子与群众推心置腹拉家常,甩开膀子为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工作干在了平常最实处,更落在了群众心坎上,这就是广南县民族宗教局派驻八宝镇甘蔗园村驻村工作的真实写照。老百姓纷纷表示,以前是我们去村里找干部办事,现在是干部来家里给我们办事,隔三岔五给我们打电话,真正做到了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面对“千头万绪”的难题,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袁声琳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住户,对甘蔗园村辖区内11个村民小组展开细致调研。

       她在驻村期间,因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沉”下责任 “蹲”出实效

       八宝镇甘蔗园村位于广南县东南部,距县城70多公里,车程1个多小时,是广南县边远乡镇之一。在驻村之前,办公室有同志对她说:“你能在那驻一个月,我就算你这一个(竖起大拇指,方言:就是很服气的意思)。”她下定决心,坚决不当“混日子的书记”。2021521日,入村第一天,她和2名工作队员做了一个全面的沟通交流,并且把村里的干部认了个遍。但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深知更重要的是要把全村118户脱贫户的各项情况装进心中。因此在与村干部沟通协调后,她便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戴着草帽开始了“认人”行动。不到15天,脱贫户王代英、马正兰、李明周、李大才、李正方、杨明书等在家脱贫户的情况在她的本子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心中也有底数。七月,正是烈日当头、酷暑难耐之时,没有空调,但她仍然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考勤是反映工作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驻村的6个多月中,她严格执行驻村帮扶管理规定,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一次离岗。

       “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不能有丝毫懈怠。”,驻村期间,袁声琳忠诚使命,忠于职守,“5+2、白+黑”,吃住在村,以村为家,双休加班加点搞工作更是家常便饭。20215月到20235月这期间,平均每月出勤22天以上。

当好“领头羊” 驻村出实招

       “村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她始终不忘抓班子、带队伍。针对村级组织制度不完善、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秉持“不管大小事,只要涉及群众就无小事”的理念,全面完善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建立了监督机制,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规范了工作程序,让每项决策都透明化,打造了一支干净担当的村班子。同时,注重发挥派出单位机关党支部的传帮带作用,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把党组织活动延伸到村。在她的沟通协调下,派出单位多次来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志愿者服务、慰问特殊困难群体、留守儿童等主题活动,带动村级党组织建设,大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组织举办了苗族同胞的花山节、烧包谷节、圈门猪节等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凝聚磅礴力量,让群众精神“乐起来”,积极探索实践“1+N”网格化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把人居环境提升写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户清扫、村收集、村清运”的垃圾处运管护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日巡查、月评比、年考核,用好用活爱心超市和积分奖惩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村庄变得美起来、生态优起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群众之心,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2021年,所派驻的甘蔗园村二合树小组被评为全县红榜村小组,获奖励资金100万元;2022年甘蔗园村二合树小组绿美村庄示范村建设顺利通过县级检查验收,全面达标。截止20233月,甘蔗园村11个村组中,己有10个村组绿美村庄示范村建设达标通过。

用心办实事  用情暖民心

       她用心用情用力为甘蔗园村456户、2257人办实事、解民忧,从刚驻村时村民眼中有点“不接地气”的干部,变成如今村民交口称赞的好书记、贴心人。

       她第一次入户是到抑郁症患者李大才家,一进门便看见满地狼藉,鞋子、衣服、瓜子皮到处都是,不知情的她开口就说:“这家人怎么也不打扫一下家,这还能住人吗?”男主人无奈的坐在地上,讲起了家里的经历以及病人的情况,袁声琳听后非常同情这家人的处境,通过自己的资源当即就与广南县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相关大夫取得联系,加强对病人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合理用药。后来,一双绣花鞋垫通过村干部带到袁声琳的手里,那是李大才亲手缝制的,袁书记掏出200元托村干部转给李大才,她说:“感谢袁书记,她把我当做了亲人,也给我介绍了最好的大夫”。现在李大才的病情时好时坏,但不管什么时候,一旦有事她都会第一个打电话给袁声琳,袁声琳耐心的听她倾述,想方设法的帮助她。袁声琳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例子比比皆是,调解纠纷、处理矛盾、玉米虫害,哪个田间地头没有出现过她的身影呢?

       她总是想村里所想,急村里所急,村里没有产业要如何发展?她引导养蜂群众入股村内姑嫡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通过分红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培育民族刺绣新兴产业,推动村内11家民族刺绣小作坊开展直播带货销售,实行线上线下同步,并将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库,争取各项资金经费154万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特殊困难群体送温暖物资136件(套);对监测户或困难家庭户的孩子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在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帮助;开展妇女健康知识宣传宣讲,给农村女性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组织村辖区内各界人士助力农村“希望澡堂”建设,募集助力资金0.48万元;积极协调企业爱心人士,为村组解决垃圾桶67个;安装甘蔗园、下坝、纸厂湾村小组太阳能路灯29盏,实现村辖区内11个村组均实现村村道路硬化、村村路灯亮化的目标。

       袁声琳告诉记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代表的是一个单位的集体荣誉,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和信任,脱贫和乡村振兴的路上,只有切切实实让村级经济发展起来,为群众办实事,关心群众,让村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