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日,全国生态日云南省主场活动在昆明市翠湖公园举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4年全国生态日活动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国主场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云南省同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一、全国生态日云南省主场活动
2024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云南省主场活动在昆明市翠湖公园举行,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讲好美丽中国、绿美云南故事,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省发展改革委介绍云南省“十四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并发布云南省碳足迹核算重点产品目录清单,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省教育厅发布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绿美交通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强化标准引领助推生态环境保护》,省林草局发布云南省林草生态保护发展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省邮政管理局发布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活动还组织参观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翠湖公园共同打造的生态文明展厅。
二、“十四五”以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绿色发展质效全面提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2平方公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50.45万亩。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绿色能源跃升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十四五”国家对云南节能目标中期评估结果为A等次。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从严从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10大标志性战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多年稳定在98%左右,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云南段)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风险管控处置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开展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6处,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居全国二、三、四位,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第3位。成功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活动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突破。制定或修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4部,累计完成建设、保护、治理、管控、执法、责任、产权、补偿等8类制度共160余项改革任务。完成九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积极推进4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总数居全国第12位、西南第2位。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坚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筑牢生态根基,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云南贡献。
三、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省教育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成效。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出台《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中小学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管理办法》《云南省“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融入国民教育中。
二是注重典型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践行“典型引路法”,培育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从2022年开始,每年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遴选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典型课件和案例各50个,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明价值,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三是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按照《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有机融合,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划。支持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好校本课程。启动5个学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编撰工作,支持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好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鼓励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课程,不断增强学生建设生态家园、美丽云南的意识。
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实践研学。我省现有15个国家级研学基地和营地,认定48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植物园、博物馆、劳动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行走红河”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敬乡土、爱自然——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等纳入课程体系。
五是构建协同育人氛围。与省林草局、团省委等部门联合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7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绿色家庭”评选活动,增强家长对孩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
(二)下步工作计划
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升行动,落实《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指导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实施课程教学、开展主题实践、组织生态研学、班团队会等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新格局。认真落实《云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明确地方课程以地方综合课程为主,开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课程。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构建各学段之间纵向衔接、课堂内外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加强云南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多项式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优异,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9项约束性指标任务,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4.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任务超额完成。赤水河(昭通段)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曲靖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2023年度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马关县农村污水治理被生态环境部作为三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2024年上半年,我们不断强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协调,完善调度、会议、报告、交办、督察监管、联络员等6项工作机制,强化专班力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重点细化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场硬仗”和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件事”,集中力量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坚决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谱写好美丽中国的云南篇章。
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全力开展春夏季集中攻坚。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大力度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和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百日行动”,扬尘污染问题举报数量明显下降。1—6月,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2%,细颗粒物浓度25微克/立方米。其中,5、6月优良率分别高达99.8%、100%。
二是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聚焦高原湖泊污染防治,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质,围绕“查、测、溯、治、管”,对九湖流域83家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规范管理、运维能力、排放标准等开展百日攻坚,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扎实开展劣Ⅴ类水质断面脱劣集中攻坚,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不断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巩固。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补齐城镇“两污”治理短板,加快城镇雨污分流改造。1—6月,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1.5%,劣Ⅴ类水体比例1%。
三是扎实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完成9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累计完成323家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大力推行“大三格”“小三格”等治理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4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扎实推进磷石膏环境污染防治集中攻坚,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9.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将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扛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与美丽云南建设有效衔接,推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建设,打造“美丽系列”示范样板,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云南新篇章。
六、绿美交通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的工作要求,自2021年7月,省交通运输厅启动了云南省绿美交通三年行动,持续打造“畅、安、舒、绿、美”的交通运输环境。
(一)开展的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云南省绿美交通三年行动》等12个指导性文件、建设导则,秉承“一路一设计、一路一方案、一路一品牌”原则,确保每项工程都能体现绿美交通特色和亮点。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交通绿化美化累计完成绿化面积4969.5万平方米,完成植树1636万株。建成绿美公路4.7万公里(其中,重点打造绿美交通廊道示范段1260公里),完成408公里铁路绿化美化提升和40个铁路客运站绿化美化工作提升,建设绿美机场13个,打造完成8个港景交融的绿美港口码头,绿化面积33750平方米。2022年形成典型奖补项目137个,2023年推荐典型奖补项目110个。
(二)亮点和经验
一是科学设计引领绿美交通新篇章。全省各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树则树、宜草则草,遵循自然规律,绿美成效显著。如玉楚高速公路通过优化线路设计方案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绿美建设成效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正面典型报道。宾南高速公路充分结合沿线自然、气候条件,精细化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因地制宜选择耐旱、易成活乡土特色树种,解决了干旱、少雨、炎热环境下打造绿美高速的难题。
二是规范实施筑牢绿美交通基石。曲靖市率先制定出台公路绿化养护管理、施工建设等标准规范,实现绿美交通建管养职责清晰化、流程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建设效果凸显。临沧市高位统筹协调,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强化交通运输、林草、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及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职责,齐抓共管、科学实施。省公路局充分发挥人员、设备、苗圃等资源优势,以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等专项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践“路地共建”。
三是协同创新引领绿美交通新方向。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纽带串联作用,协同绿美景区、绿美乡村、绿美园区等领域,突出地域特点、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设施美、绿化美、路域美”的项目。“怒江美丽公路”和“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两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近期又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申报5个具有一定创新性、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精品旅游公路项目,分别为:国之大道G219精品旅游线路—怒江美丽公路;大滇西旅游环线—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滇南茶马古道—普洱磨黑至那柯里旅游公路;滇西第一驿站—云南读书铺服务区;滇西云端上的工程—龙江特大桥旅游特色桥梁。引领“交通+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开发出个性化、多样化的交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
四是“绿美+”突出建设核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构建网络,内联外通”“拓展功能,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提升服务”的三大任务。聚焦交通能源自洽,利用高速公路沿线土地、收费站等空间资源,科学有序布局光伏、氢能及储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将交通沿线的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智慧、经济的运力。目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建设试点项目、云南交投集团培育和发展绿美通道经济专项试点项目已成功入选绿色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任务第一批61个试点项目名单。
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认真落实全国生态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围绕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三大经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筑牢云南交通优质工程、培育综合运输优质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人文品牌名片,实现综合交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谱写交通强国建设云南新篇章,为云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七、云南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战略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要求,精准有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健康、可持续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全省渔业渔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及科研单位和相关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五大行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在“生态”上下功夫,引导健康理念。充分利用云南渔业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等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0万亩,产量5万吨。制定出台《云南省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大力发展高位圆桶循环水、池塘工厂化循环水、集装箱循环水等设施养殖,提升人工控制养殖环境水平,减少质量安全隐患。2023年全省设施渔业养殖容量63.4万立方米,产量4万吨,年产值10.7亿元。积极稳妥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在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实施“人放天养”方式建设天然渔场,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面积58万亩,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2282.5万尾。
二是在“尾水”上花力气,改善水域环境。持续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稳固推进“三池两坝”、鱼菜共生、人工湿地等常规治理模式,探索实施稻田系统循环利用、复合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新型治理模式,“十四五”以来投入1亿多元资金对3.7万亩养殖池塘开展标准化改造,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标准。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推动云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制定,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三是在“安全”上见真章,促进行业自律。严格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病害防控信息,指导养殖户科学防控病害,持续开展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2023年组织用药减量行动培训2144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025份,检查养殖户1641户,出动执法检查指导2419人次。通过实施用药减量行动,全省水产养殖平均用药量同比下降10%—35%,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实现100%。
四是在“饲料”上求突破,助推绿色发展。加大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力度,研发出适合云南本地水产养殖品种的优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投喂,大口黑鲈等一些品种基本实现全替代,促进了粮油、食品加工等副产物的节约利用。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配合饲料已成为水产养殖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饵料。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科普宣传等活动,积极营造出了水产养殖投喂幼杂鱼“不该用、不必用、不能用”的舆论氛围。
五是在“种业”上凝心血,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种业强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强化土著鱼类育种创新攻关,实现89个土著鱼人工繁育。统筹各类资金加大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改造支持力度,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供应能力,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9家,良种覆盖率达到90%。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第一次普查,共涉及214个种物种(品种)资源。开展水产新品种选育工作,自主选育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和鲃鲤“滇优1号”两个新品种获国家审定。编制发行《云南土著鱼类图集》,收集鱼类图片650多种。
通过实施“五大行动”,202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0.2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67.3万吨、捕捞产量2.9万吨。累计认定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25个,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个,实现云南省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零”的突破。
八、强化标准引领、助推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切嘱托,也是新时代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标准为引领,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我们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标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置等关键技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等标准研制。开展濒危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标准化行动,支持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及高黎贡山、哀牢山等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研制。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支持和服务节能减排、污染排放限量、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标准制修订,先后发布《高原湖泊流域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滇池湖滨湿地
建设规范》《餐饮节约实施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们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支持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洱海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利用洱海流域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洱海底泥等各类型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运用标准化手段形成的“顺丰洱海”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典型模式、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九大”创新典型模式、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创新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推进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开展国家级稀贵金属二次资源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创建形成“资源-产品-废旧物料-再生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发展模式,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
我们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团队,立足云南贫困山区丰富的退耕还林资源,运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及三七生长发育与林下自然生态环境相耦合原理形成的专利成果,指导研制《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3项系列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三七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获批国家标准,实现林下三七种植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的绿色生产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省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配合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力度,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为把云南早日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更多的标准化智慧和力量。
九、云南省林草生态保护发展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林草部门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培育利用好云南优质的林草湿资源,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扎实做好“兴林富民、绿色惠民”大文章,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土绿化“底色绿”成效显著。云南坚持系统观念,稳步增绿、严格护绿,为“绿美云南”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1376万亩、种草改良327.02万亩;义务植树3.4亿株,参加人次达8500万人次。石漠化面积减少63.91万公顷。建成国家森林城市6个,省级森林城市5个,国家森林乡村235个、省级森林乡村4152个,全省乡村绿化率达47.86%。逐步建立以19个省级保障性苗圃为基础的苗木生产供应机制,年生产苗木近11亿株。通过持续努力,全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全省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居全国第1、2、3、4位,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10.9%,位居全国第一。
林草产业“金银山”加快转型。云南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坚持从资源、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靠前发力,出台金融服务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凝聚林草产业发展合力,持续破解瓶颈问题,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林草产业发展增动力。生态美、林草兴、百姓富正在变成美好现实。核桃、澳洲坚果、林下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林草重点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唱响全国。“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培育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9户,全省林草产业综合产值达4588.50亿元。
森林防火“安全墙”有效筑牢。坚持全程防、全面防、全力防,建立林草、应急、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王宁书记将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列为各级书记必须抓好的“10件具体事”之一,并连续3年签发森林草原防火总林长令。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十四五”以来,争取2023年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项目24个(位居全国第二),落实国债投资66.12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防火道路15463公里,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714公里。统筹2.9亿元用于以水灭火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森林防火项目15个、中央资金3.13亿元,落实省级森林防火专项经费3.38亿元,全省预警监测、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和防火物资装备得到全面提升。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全省森林防灭火形势总体稳定,实现了连年干旱情况下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大幅下降,近3年森林火灾次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少。
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成效初显。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有效保护了全省重要生态系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最精华的自然遗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香格里拉、亚洲象、高黎贡山、哀牢山等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被列入全国规划布局,数量位居全国第3。西双版纳和昆明国家植物园纳入全国国家植物园总体布局。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01%、56.27%,综合保护率为84.91%。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多处湿地新记录到彩鹮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莼菜、野菱、海菜花等重点保护植物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十、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快递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快递业务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20%,我省居民年人均收发快递77.64件。巨大的快递使用量给行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2021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省邮政管理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条措施,全面启动我省快递包装协同共治工作。省邮政管理局连续多年,将行业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及“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七件实事”,分年度实施了“2582”“9917”“9218”行业生态环保工程。通过系统治理,全省一联电子运单、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得到广泛应用,大箱小用、胶带缠绕过多等过度包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92.66%,应用可循环包装箱(袋)4.61万个,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数量达212.65万件,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网点数量达8360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1626.74万个,对全省邮政业生态环保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立案处罚47起,通过覆盖全部十六个地市的监督执法,督促寄递企业严格履行行业生态环保法定义务。
此外,省邮政管理局还制定印发了行业过度包装、塑料污染两个专项治理方案,严格落实包装操作规范备案管理规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报告规定,完成全省寄递企业包装操作规范备案,将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纳入定期报告。实施邮政业用品用具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双名录”管理,全省已公布生产企业名录17家次。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工作,全省共3家次快递包装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推进绿色网点、绿色分拨中心创建工作,昆明顺丰、玉溪邮政、曲靖快递园区铺设了屋顶光伏发电设施。
今年,结合环保资金项目,省邮政管理局将采购投放1万余个邮政可循环包装、110多万个可降解快递包装袋,不断提升可循环包装应用比例,有序推进快递行业禁限塑工作。同时,推动实施昆明市邮件快件包装绿色转型试点示范建设项目,通过绿色包装采购应用、绿色旗舰店建设、包装抽样检测、培训宣传活动等系列举措,打造省会城市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示范样板。
借此机会,呼吁全省广大快递用户,参与到“绿色用邮”行动中来,使用可循环包装箱、可降解快递袋等绿色包装,合理适度打包封装待寄物品,积极返还并二次使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为推动快递包装标准化、减量化、循环化和无害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