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走进昆明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迎面而来的便是阿拉彝族女子民兵连热火朝天的训练画面,军体拳打得虎虎生威,四百米障碍跑得嗖嗖生风,双25高炮精准锁定目标,剑指长空;无人机升空,模拟“战场”上的态势一清二楚……“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铿锵的呼号声惊飞了山林中的飞鸟,中国民兵的国旗臂章在烈日下耀眼夺目。
该连连长介绍,她们此次训练聚焦从传统民兵分队向新域新质民兵分队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战法训法,加强对双25高炮等传统装备和无人机等新质装备的熟练程度,以提高连队在未来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援战能力和制胜能力。
“作为连队老兵,就要带头冲锋,当好刀尖……”草木丛生的山坡前,该连二排即将开展战地救护训练,排骨干把连旗插上起点,和民兵战士们重温66年前首批女子民兵在建设“铜牛寺”水库大会战时肩挑淤泥、背扛青石的场景,激发斗志鼓足士气。无人机低空侦察,一班抢占高地控制“战场”形势,二班分左右两翼散开预备突发情况,医疗救护小组匍匐前进迅速抵近伤员……“伤员已完成转移,撤退。”排骨干下令。“经过我们多次实践,在这种树木过于密集的地域,我们配备的无人机无法进入林区转运伤员,只能提供侦察打击辅助,因此传统的战地救护训练仍有必要。”排骨干总结讲评道。
训练休息的间隙,政治教育别开生面。“一个党员就是一处政治教育阵地”,全连28名党员散开来,“结对子”开展理论学习帮带,深学深悟全国“两会”精神和习主席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普通民兵战士向指导员发起理论辨析挑战,激烈的“擂台赛”让人直呼精彩。“强固政治工作‘生命线’,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民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带训的官渡区人武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讲道。“阿拉红缨!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反映连队历史传承的情景剧《阿拉红缨》由三排精彩演出,喝彩叫好声此起彼伏。
“集合!继续训练。”哨声划破云霄,各排迅速集合回归训练场地。“你们看,自动步枪要想打得准首先是要学会调整呼吸……”和连队开展联训的驻昆某部战士向女民兵们讲解成为“神枪手”的“独门秘诀”。开展联训有利于民兵分队和现役部队加强了解、提高配合默契度,有利于探索新的战场环境下民兵援战参战的途径和办法。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我们借鉴合成化部队的经验,对连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在保留传统双25高炮分队的前提下、新编组无人机和反无人机排,以及网络攻防小组,同时征召来自各军兵种的42名退役女兵补充入连队,全面提高连队军政素质,以‘破’促‘立’推动阿拉彝族女子民兵连由传统民兵分队向新域新质民兵分队转型升级”。官渡区人武部领导讲解道。
该连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光荣历史传统,精武强能是女民兵们融入血脉、嵌入“战位”的信念,2016年,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该连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去年,云南省军区先后表彰该连党支部为“先进民兵党组织”、该连连长为“新时代最美国动人”,“阿拉红缨精神”得以接续传承。
“仗要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连队瞄准未来谋打赢,训练尖兵竞相涌现、血性豪气愈加浓厚、制胜信心更加坚定。“彝海雄风,阿拉红缨……”连歌《阿拉红缨》响彻训练场上空……彩云之南,我们惊喜地看到——一支民兵劲旅已跑步进入“战位”,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