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城南宁的烟火气里,藏着一处让云南省祥云籍老兵们倍感温暖的“驿站”。这里没有醒目的招牌,却因一对军人夫妇和他们的女儿而声名远扬——男主人是从祥云并肩走出并转业在南宁的老战友李有富,女主人祖籍南宁、温婉热忱,而他们的女儿李艳春,更是将军人家庭的风骨与云南人的热忱揉成了独特的光芒。
初见李艳春,总被她身上的气质打动:眉眼间带着军人后代的飒爽,待人接物时又满是南方女子的温婉,一笑起来,连空气都多了几分暖意。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份优雅里藏着家风的浸润——父亲的军旅生涯教会她坚韧,母亲的包容善良让她懂得共情,而“军嫂”的身份,更让她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让祥云老兵们念着的,是她家那间“没有门牌的接待站”。每当战友们从广东回云南探亲路过南宁,不用提前招呼,推门进去总能闻到熟悉的饭菜香:母亲会端上拿手的广西米粉,父亲会和老战友们围坐在一起聊当年的军营故事,李艳春和妹妹则忙着帮大家安排住宿、规划路线,活脱脱两个“专业导游”。更让人心里暖的是,不管来多少人,吃住行的费用他们从不让战友掏一分,还总笑着说:“都是自家兄弟,到了我的地盘,我说了算,哪能让你们花钱!”时间久了,老兵们都戏称这里是“祥云战友的老兵接待站”,父亲是“站长”,母亲是“政委”,而李艳春,就是那个最贴心的“后勤部长”。
可这位看似温柔的“后勤部长”,骨子里藏着一股“女强人”的韧劲。定居南宁多年,开公司做企业,事业蒸蒸日上,但李艳春的心却一直牵挂着家乡祥云——那片养育了父亲、也承载着无数老兵记忆的革命老区。得知不少退伍老战友在家乡搞种植养殖,却苦于农产品没销路,她立刻动了起来:白天忙完公司里的事,晚上就对着电脑查市场、找渠道,跑遍南宁的超市、农贸市场,甚至拉着妹妹一起拍短视频,帮家乡的蜂蜜、核桃、水果,土鸡蛋“打广告”。有人劝她:“你又不图钱,这么折腾干嘛?”她却认真地说:爸爸的战友们在老家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这是我该做的。”
如今,提起李艳春,祥云的老兵们总会竖起大拇指:“李有富这闺女,没给咱们军人家庭丢脸!却用一言一行续写着军人家风的温暖;她轰轰烈烈的业绩,却不忘初心,用真情架起了家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军二代的担当,看到了军嫂的柔情,更看到了她对家乡、对战友最纯粹的热爱——这份热爱,比任何光环都更动人,也让“美丽”与“坚强”,有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