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移动“背包警务”

作者:庄成龙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公室    2021-08-06 08:55:19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廷盖 邱琬婷 彭建清 特约记者 李俊江 杨程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在线中国警务报道  “把40%警力放到村子里搞服务,群众有困难我们就奔着难处去,让警务跟着群众需求走,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儿上去”文山边境管理支队猛硐边境派出所所长杨泽雄谈到开展“背包警务”的初衷时,这样说。

乡村警务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日子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这些工作很是关键。麻栗坡县有1962个村(居)民小组,边境通道108条,大部分居民群众都依山而居,猛硐边境派出所辖区就有5个村村委会,1万多户村民,为更好地提升乡村警务效能,派出所推出“背包警务”新模式。

把“窗口”背在肩上

“‘窗口’是群众办事情最重要的地方,以前都是等着群众来,现在我们是背着去到群众家”。这是社区民警丁警官谈“背包警务”带来的改变。今年7月,丁警官在开展社区走访时,接到村民小组长反映,说村里姓蒋的一个老人身份证丢失了,家里就老两口,行动不方便,能不能帮助办理一下。“把信息给我,明早我办好以后给他送过去。”第二天一早丁警官背上警务包,就把办好的证件给蒋老人家送了过去。

把群众的事儿办好了,警民关系就更亲了。猛硐边境派出所民警一改坐窗口等群众的被动模式,平均下来一天要跑44户人家。针对偏远村寨的特殊群体,民警下到村小组,主动为群众采集照片办理身份证、送证上门、提供户籍业务咨询、开展政策宣讲等,“背包警务”将群众需求第一时间解决在家门口,实现了窗口服务不缺位,给辖区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把“业务”背进村寨

“矛盾纠纷摸排表、治安问题登记表、巡逻防控登记表、‘三非’人员信息卡、不参与跨境违法犯罪承诺书、警民联系卡,这是背包里必备的6种业务资料。”杨泽雄说。

“背包警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勤务工作,猛硐边境派出所民警将执法办案、法律宣传、安全检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外籍人员管理等警务工作装进警务背包,将警务工作背进田间地头、送到街头巷尾,还把社情民意、困难诉求、边境管控等办法措施装进背包,实现警务围着民意转,服务围着百姓转,民警走村串户到哪里,背包就背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

“警务背包”成了民警服务群众的“百宝箱”,切实做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极大提升辖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把“平安”背到边境

“背包警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搭建群众快速报警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处警效率。立足“一村一警”工作模式,畅通警民沟通渠道,派出所制作了警民联系卡,上面有驻村民警姓名、联系方式和报警电话,将联系卡发到群众手中,确保群众有事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派出所民警。同时,民警以入户走访等常态化工作开展为契机,深入辖区偏远村寨、边境线上开展巡逻防控、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疫情防范、反诈拒赌等法治宣传活动,并积极发动群众做好治安防控工作。

借助“背包警务”,猛硐边境派出所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水平,有力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着力打造平安和谐、警民共治、鱼水情深的边境瑶乡。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