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举办第七期“营商环境会客厅” 助企纾困—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作者:王国九 杨成林    来源: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2022-11-08 09:25:05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艷全 吴雪菲 邱琬婷 黄建春 特约记者 王胜 刘宝昌李俊江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的安排部署,全市推行“一线工作法”,上下开展“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听取企业家意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三个听取”行动,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昆明市市场主体、群众和企业的诉求和期盼。日前,昆明市营商环境办联合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呈贡市级中心举办第七期“营商环境会客厅”,聚焦“助企纾困—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会议邀请了涉及医药、石化、材料、信息化等领域的10家企业召开座谈会,现场听取了市场主体对昆明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答复并现场会办,切实推动企业反映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市人大、市政协等部门参加座谈会。

优化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的各项目标要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需要,立足本职,继续从稳增长、促投资、扩主体等方面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持续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助企纾困等方面入手,狠抓电力营商环境指标,不断提升惠企服务,持续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着力稳住工业经济增长面。研究制定《昆明市“十四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昆明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统筹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工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带动产业大发展、大提升。进一步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出台产业链工作评价办法,绘制产业地图和产业图谱,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出台了一季度稳产促销政策,兑现了一季度稳产促销政策1220万元;上半年稳住工业经济奖补资金1200万元,拉动全市100户重点工业企业上半年产值增量超160亿元。建立行业处室、驻县区稳增长工作机制,定期赴县(市)区、开发区开展现场帮扶,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增长面。2022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较上半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投资三年倍增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编制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4个新兴产业图谱,从精准招商路径出发,详细梳理分析各产业细分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总体态势、产业链分解图、各环节代表企业,建立产业目标企业库和产业链“客商库”。坚持“一把手”带队招商,先后前往湖北、安徽、福建、重庆、成都等地展开招商,共储备26个在谈招商引资项目。紧盯重大工业项目倒排投资进度,主动上门指导帮扶,打造项目开工建设的“昆明速度”:云南裕能4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一年内实现从签约到投产;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二期)从土地摘牌到第一栋厂房封顶仅用时3个月。云南不锈钢精工制品国际产业园、华为数字经济产业园暨华为云南区域总部项目、上海杉杉年产30万吨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2022年1-9月,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累计完成455.65亿元,同比增长49.9%。

三、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主战场。组织编制全市园区考核评价办法,拟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园区现状规模、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类分层进行考核评价。研究支持鼓励园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采取正面清单方式,着力解决园区产业同质化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建设全市园区智慧化平台,最终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主动精准服务等功能,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可持续高效运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安排48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园区积极申报专项债券,共有11个园区基础设施类项目获得28.3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共有3个集群获省级补助资金共1.2亿元。

四、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工业经济发展扩增量。建立健全工业企业梯次培育制度,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通过重点项目投产纳规新建一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小升规”新增一批、纾困解难稳住存量规模以上企业一批,推动企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9月,共有中小微企业409730户、工业企业194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0户。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整合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在新建项目、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共培育146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户数的47.6%;2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户数的50%。

五、助力企业减负纾困,千方百计增加企业获得感。一是全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制定印发《昆明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市人社局、市交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结合职能职责,从财政惠企、减税降费、融资便利、稳岗就业、保通保障、清欠活企、创业创新、企业培优、复工复产、融通发展十个方面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二是积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2022年以来帮助企业获得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贷款342笔、贷款金额2.22亿元。搭建昆明市中小企业智慧融资服务平台,自2022年8月平台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注册企业634户,帮助企业贷款6000余万元。三是积极申请省级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以奖代补资金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稳住经济大盘、保市场主体和助企纾困决策部署,聚焦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中小微企业和对困难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房屋租金、水电气费、担保费等补助两方面,积极申请并获得第一批2022年省级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以奖代补资金2.28亿元。四是切实开展“助企服务员”活动。动员41个服务机构选派158名人员作为助企服务员,全覆盖、“保姆式”服务我市517户“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发现问题-协同解决-落实问效”的工作闭环和助企服务员动态管理机制。组织开展了“中小企业服务月”和“一企益企”活动助力中小企业纾困,送服务进企业、进园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22年1-9月,助企服务员通过实地走访、电子信息手段等方式“入”企服务1662次,征集企业服务需求1979项,制定解决方案1334个,已解决企业服务需求1405项。

六、狠抓“获得用电”指标,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任成员的“获得电力”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督促指导昆明供电局开展优化企业用电接入行动,研究制定了《昆明市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试行)》,从实施对象、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办理流程、工作要求等六方面进一步优化我市电力接入营商环境。一是制定印发《昆明市优化获得电力营商环境实施细则(2022版)》,全面推行“三零”“三省”服务。二是不断优化用电服务水平。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客户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你要用电”到“我要供电”的服务转变,结合“一次都不跑”服务举措,开辟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绿色通道”,让客户办电更加便捷。三是推进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云南省工建系统分发给昆明供电局的账号,昆明供电局在用电报装时登陆该系统录入报装项目信息并推送到各行政审批部门开展并联审批。全面推行“互联网+供电服务”(即“一部手机办事通”上开通和接入“南网在线”),实现用电业务网上办、电费账单及时查、电费发票网上领、停电通知自动推。对接自规、工商与电力系统共享数据,实现不动产和工商营业执照数据政企共享。四是不断提升供电可靠性,将昆明市中心区、市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压减至1个、2个小时以内,或年均同比压缩8%以上,电力营商环境体系建设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处,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处室的行政审批权集中到行政审批处,实施“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提升行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昆明市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二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认真做好政务服务事项的承接和下放工作,承接省级下放政务服务事项4项,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项,取消2项。三是全力推进减证便民。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大幅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实现了申报材料和办理时限比上海、杭州和成都少。四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按照“五级十二同”要求,对我局7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标准化办事指南,对办事指南中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咨询方式进行了明确和规范,确保办事指南信息准确无误。五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按照全省一张网原则,将我局所有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云南政务服务网办理,向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统一便捷的一网式服务,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同时,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均可在“一部手机办事通”上办理,实现“掌上通办”。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一次办成”、“马上办好”,我局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事项均实现零跑腿,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

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战场,下一步,我局将严格按照“当好营商环境排头兵”的工作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的通知》和《昆明市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2022—2024)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园区建设、助企纾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持续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