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研学与国防报道
“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习近平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和人们的情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新安所街道,便是这样一片充满智慧与魅力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光的画卷里。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精神,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7月11日上午,新安所街道依托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研学+”概念为模式,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号召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家乡就从“认识”家乡开始吧!
第一站:刘/家/花/园
新安所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红色秘密。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倾听着讲解人刘东立讲述新安所的红色历史。刘东立是刘玉文的后代,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新安所刘家花园、新安所中心小学、南湖畔大园梓6号是典型的革命遗址,具有不可复制的红色基因,并载入了红色史册。75年过去了,站在革命遗址前,孩子们亲手触摸纪念碑,聆听家乡红色历史,触动特别大,每个人心里都掀起波澜。如今,战争年代已然远去,但革命前辈的事迹,我们不能忘怀。
1946年秋,在昆明读书期间加入民主青年同盟的刘永富,因“李闻惨案”发生后活动频繁,党组织安排其回家乡蒙自新安所。1947年3月,党员孔永清与刘永富接上民青组织关系,随后发展新安所中心小学多名教师加入民青,创办党的秘密刊物《心声》,以学生家访为由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并发展多名高年级学生加入民青,随后又介绍入党,为蒙自恢复党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刘永富的影响,其父亲刘玉文先后将自己位于新安所教场的刘家花园和蒙自城区大园梓6号的家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站。几个党的重要会议在他家召开时,他动员妻子媳妇煮饭铺床;令子女站岗放哨,保护安全。刘永富在砚山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许多往来蒙自的地下工作者,都交由女儿刘怀冰领回家里食宿。1948年来往滇南、滇东南的滇桂边委委员郑敦、滇南地委书记岳世华,新中国成立后省税局局长的施子健、蒙自县委书记马慧、洪大明等地下党的许多领导,都在刘玉文家食宿、开会。来往的同志衣服破了,他以新衣赠之,没有路费,他赠送路费。1947年3月至蒙自解放前夕,多名县委干部和地下工作者在刘玉文家里食宿并受其资助。“1949年7月,中共蒙自县委扩大会议在大园梓6号联络站召开,为蒙自解放作了思想动员和组织上的准备。”
第二站:/迴/龙/桥/
新安所境内有一条犁江河,系南盘江支流,发源于冷泉镇龙古塘,贯穿新安所及蒙子坝全境,注入长桥海。而犁江河上盘踞着一座古石桥——迴龙桥,在几代人的记忆里,犁江河水不断,迴龙桥几百年如一日如卧龙盘桓,始终守护着古镇的静谧时光。
古朴的民居诉说着厚重的文化,斑驳的石砖刻满了历史的记忆。研学队伍沿扎下街而行,一座古老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研学的第三站——段尔源故居。
段尔源,号问泉,蒙自人,广西讲武堂毕业,民国初年任广东副护军使龙济光部第5统领,1914年12月13日授少将加中将衔,广东护国军第一军司令。1916年1月28日民国北京政府授陆军中将,广东陆军第二路司令。其故居位于新安所扎下街北端,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 3000 多平方米。解放后段尔源故居成为了新安所镇政府办公地,直至2013年。
段尔源故居仿佛一本厚重的民国历史书,等待被人翻开属于它的故事,在这一站为大家作讲解的是宁家木老师。宁家木是地地道道的新安所人,自2002年5月从红河州老干局退休后,他把大量时间用来收集整理新安所地方历史,参与《新安所镇志》编撰。22年来,他搜集查阅了20部家谱,结合明清历史书、地方志、网站资料,自费至南京、滇南等有关县市调查,基本掌握了新安所和部分家族500余年的历史。提起新安所,宁老师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第四站:“一/条/枪”式建筑
在此站为研学队伍作讲解的是新安所文化事务中心退休老主任梁外芬。在新安所,梁外芬是家喻户晓的文化能人、文物和古建筑的守护者——今年57岁的她,从事基层工作30年,致力于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和农村群众文化宣传,创作完成《忆新安》《军屯魂》《筑梦新农村》等优秀文艺作品。如今,虽已退休的她为配合文化中心办好此次研学活动,讲好古镇故事,她第一时间响应,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她的讲述里,不论大人和孩子都穿越了时间的阻隔,倾听文物传来的历史之音,感受古镇依然鲜活的脉搏跳动。
一条枪”式建筑,是明代屯军顺应“七分耕种、三分操练”戍守屯垦政策需要,由新安所先民在汉族传统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宜居宜兵”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为长条形两层土木结构,房屋呈“一字型”平行成排联建,每户房屋设有前后门,方便进出。联建的每一排房屋至少有七八间,户与户之间共用山墙,一家连一家、一户接一户。先人们之所以采用狭长布局并留有隐蔽通畅的公用场院,是因为这种布局不仅可以拓宽人们居住的空间,还能更好满足军事备战训练的需求。图中老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还作为群众“农业学大寨”时学习场地加以改造利用。
第五站:诸/天/寺
研学的最后一站,来到明清古刹诸天寺。解放后的诸天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新安中心小学重要办学点,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学习成长记忆。如今,诸天寺是新安所南屯社区的办公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母亲学校”、萧崇业纪念馆所在地,也是新安所活化保护利用国家文保单位的试点。
脚步迈进古老寺院的刹那,古树、蓝天、雄伟的后殿“斗神殿”、斑驳的古壁画无不让人心神沉静。
为增加研学的趣味性,志愿者精心设计,把新安所军屯美食制作环节融入课程,这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环。新安美食远近闻名,其中,特色独具的洋芋面粉“圈圈粑粑”、红豆沙糯米粑粑、酱粑粑各具魅力,自带流量。孩子们兴奋地跟着老师学习制作,烹炸,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美食环节过后,研学队员们共同在“穿越时空·我与家乡对话”大画布上摁上了自己的七彩小手印, 这仿佛是大家立下的一个约定——宣传古镇历史文化从我做起,人人传扬。
研学活动历时3小时后,在大家的欢声笑语里,在所人有的意犹未尽中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整个暑期,还会有后续几期研学活动推出,如感兴趣,请关注“榴香新安”微信公众号,即可报名参加。
这里,是明清军屯的“活化石”!
这里,是一代代红色革命的种子摇篮!
这里,是创新奋进的前沿阵地,荡气
回肠的精神高地!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新安守御千户所
中国共产党地方红色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