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县谷桂兰:非遗“守艺人”

作者:杨成林 陈应国    来源:云南省大理记者站 环球在线    2024-08-23 07:57:14
报道:杨成林 陈应国 刁燕燕 张廷盖 杨丽萍 徐龙云 刘宝昌
浏览数:
0评论

前不久,2024年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市举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傈僳族山歌亮相展演大舞台,谷玉仙、贺治珍、谷贵芬、谷桂兰、陆梓涵5位傈僳族山歌传承人共同出演,用本民族的语言唱本民族的歌曲,呈现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此次活动在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美誉的祥云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人们在赞扬几位傈僳族山歌传承人的同时,也在一个劝劲地夸奖非遗“守艺人”谷桂兰。

此次活动在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美誉的祥云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人们在赞扬几位傈僳族山歌传承人的同时,也在一个劝劲地夸奖非遗“守艺人”谷桂兰。


受家庭的熏陶,谷桂兰自幼就对傈僳族山歌已有一定的理解,学会了不少的傈僳族山歌,上大学后,她就开始登上各种舞台参与演出,并经常搜集、学习他人演唱的傈僳族山歌,参加工作以来,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傈僳族山歌传承和演唱中,多次参加省州组织的专场演出,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润一方情,美丽的白龙潭小山村养育了她,并时刻呼唤着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脉络,让她时时思念着家乡,想念着一群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可爱的人,一直再做着伟大的事情,不惜余力地传承着非遗文化,孕育着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将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守住民族文化之根,铸就民族之魂。


参加工作不久,她就被安排参加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的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并且担任团队的“1号舞台演出岗位”。排练时,编导让她拿起扇子跳花灯,手触碰到扇子她便懵了,因为在大学上舞蹈课,她从未接触过扇子,更不知道在演出时怎么用扇子。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她凭着一股硬气,暗暗下定决心,巾帼不让须眉,英气不输豪气,努力反复练习,手指和手掌心磨出了水泡也不停息,功夫不负苦心人,她学会了扇子舞,不拉团队的后腿,随祥云代表队参加全州的文艺演出比赛,并获得了好成绩。

在20年来的群文工作中,谷桂兰见证了祥云群文工作的变化,在不断地学习中取得了成绩,让她更自信,更加勇于探索实践,多次参加省州的多种文艺演出,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可她坚守初心,积极探索和传承傈僳族山歌,不断引进外地音律,与其他传承人一道齐心协力、齐头并进,融合自己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既有祥云民歌细腻、抒情、委婉的风格,又有傈僳族风俗特色的民歌形式。她的歌声清脆悦耳,特别符合傈僳族同胞的审美习惯,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传承传统手工艺,传习民族山歌,不断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认同,谷桂兰除向乡亲们请教之外,还主动跟文化领域和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接,开设非遗课堂,交流民族文化,探索民俗风情,她还经常回村传授群文知识,与乡亲们交流非遗传承体会,传唱傈僳族山歌,让乡亲们通过实践感受传承非遗的乐趣,体验非遗的魅力。

白龙潭村傈僳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传统的傈僳族文化样式主要有民族民间音乐、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竞技、制作技艺和节祭等民俗。在进一步探讨中,谷桂兰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地处山区,白龙潭村傈僳族传统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其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自成一体,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活的素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文化馆工作20多年,谷桂兰与专职演员和业余演员一起演出、参加活动、交流心得,共同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如今,身为副研究馆员的谷桂兰,先后被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会员、祥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但她仍然爱好民族民间音乐,钟情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收集整理、创作了一批傈僳族音乐作品,《知剖多》《织布调》《放羊调》《嘎器啦》等多个文艺作品广为传颂,乡亲们在传唱中感悟家国和民族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