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68周年:祥云县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在“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展上受追捧

作者:杨成林 谷桂兰 陈应国    来源:云南记者站 环球在线    2024-11-22 15:14:27
报道:杨成林 谷桂兰 陈应国 刁燕燕 张廷盖 杨丽萍 徐龙云 刘宝昌
浏览数:
0评论

       近日,在“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暨“云南舞蹈大家跳”系列活动现场,只见身着节日盛装的州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谷玉仙埋头展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精湛的表演,动人的情节,独特的表演方式,给宾客留下好印象,引来掌声一片。

        11月19日至22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大理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鹤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暨“云南舞蹈大家跳”系列活动在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举行,祥云县选送的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受追捧,备受人们喜爱。

       据谷玉仙介绍,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将自织的布俗称“火草布”,分别捻成线,再用织布架自织成布。其间,要经过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多道加工环节,并且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她们的双手亲自来完成。

        火草织布技艺是傈僳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艺术结晶,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瑰宝,是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僳族火草布,因其取材的特殊性,工艺独特性,产品性能的优良性,受到傈僳族同胞的喜爱。在傈僳族巧妇们的手下,织好的麻布卷成布匹,随后展现出了傈僳族妇女们智慧和辛勤劳作的结晶。这些麻布不只用于制作傈僳族的特色服装,还能制作腰带、包包、被子、床单等物品。随便挑出一件麻纺织品,都散发着浓郁的傈僳族文化气息。

        火草是中国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傈僳族妇女很早就发明了火草织布技艺并相传至今。她们从一张张不起眼的火草叶中抽丝,与麻线一起搭配搓成火草线来制作傈僳族传统服饰。由于工序复杂,通常织一件衣服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但是火草布结实耐磨,火草还有药用功效。祥云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属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州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谷玉仙在“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展上作了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展示,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谷玉仙说,用传统织机纺织火草布,操作较为简单,根据布桩、布线方式的不同,可以织出单层、双层火草布,也可以织出带斜方格的图案、带花边的腰带。民间火草布在织布前,傈僳族妇女总要三五成群地约好,相互配合拉好线,拉线方法的不同可以决定布料的单双层和长度宽度,往往一匹布长10多米,宽度可以放100多股线,然后把这些线一对一对穿过织布机子,穿法的不同可以决定是否有方格图案和图案的大小多少,最后把线的两端固定在柱子等东西上,把织布机挂好就可以开始织火草布。

       谷玉仙在传承中总结出,麻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不可忽视,傈僳族人民凭借对麻纺织技艺的执着与传承,将这一手艺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使之成为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麻布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定居在祥云县的傈僳族是云南省认定的9个“ 直过民族”之一。“ 直过民族”指的是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由于受到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生存发展条件普遍艰难,贫困程度比较深。群山环抱的祥云县祥城镇存德行政村白龙潭自然村,是一个傈僳族同胞聚居的山村。白龙潭村傈僳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传统的傈僳族文化样式主要有民族民间音乐、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竞技、制作技艺和节祭等民俗,一丝一缕,都是傈僳族文化传承的结晶。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