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拍照、爱音乐、爱书法的王学茂,从事文化工作30多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鹿鸣乡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当好文化传承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让传统文化在一次次传播中生根发芽。因工作成绩突出,相继获得“祥云县文体局先进工作者”“祥云县委宣传部优秀工作者”“大理州民族宗教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群山环抱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鹿鸣乡,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于1966年8月的王学茂,1989年至今,在鹿鸣乡文化站工作,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举起右拳,对党宣誓的那天起,就立志当好文化传承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全力打造农民群众乐园。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化人,多年的基层文化生涯饱含着浓郁的文学、音乐、书法、摄影感情,他相继有多篇新闻稿件、文学及摄影作品见诸于省州县报刊、杂志、电台,摸趴滚打中搜集整理和传承鹿鸣洞经音乐已有成就,现为大理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历任鹿鸣乡文化专干、站长和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等职。
他扎根在基层,在文化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余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在默默地奉献于文化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为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王学茂不断挖掘村中“能人”、妇女骨干,先后组建站办文艺队5支,辅导成立村组文艺队37支,每年开展培训农村文艺骨干两三次,先后组织举办乡级大型文化体育活动40多次,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来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实现文化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鹿鸣洞经音乐历史悠久,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盛行至今日,但随着时间流逝,老艺人相继去世,部分古乐器的演奏技法失传,一些民间流传的洞经曲谱也濒临失传。为了保护好、传承好洞经音乐,王学茂向上级部门申请成立了鹿窝洞经古乐协会,多次策划鹿鸣乡洞经古乐演奏交流会,组织鹿鸣村、弥长村、雄里坡村的洞经古乐队到外地展演和交流,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鹿鸣洞经音乐公布为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期间,他四处走访,搜集整理鹿鸣乡境内洞经曲谱392首,2020年编写出版图书《鹿鸣洞经音乐》。
他还认真打造小凹奈彝族朝山拜、桑木箐火把节、弥长龙狮舞、雄里坡山歌对唱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多次参赛获奖,2015年小凹奈彝族朝山拜民俗活动被公布为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鹿鸣乡历史上俗称鹿窝,被誉为马鹿长鸣的世外桃源,有明代的火葬墓群、马帮文化、边纵八支队指挥部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也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故事的收集整理能够更好的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交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