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艾滋病皮肤黏膜损害早期诊断线索“活字典”英文版向全球发行
环球在线新闻头条报道 11月21日,记者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获悉,在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云南省艾滋病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支持下,由昆医大附一院李玉叶、王昆华和何黎主编的《艾滋病皮肤黏膜损害---早期诊断线索》英文版“Muco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HIV/AIDS---Early Diagnostic Clues”已由全球著名出版集团Springer向全世界出版发行。该书由国际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Myron S. Cohen教授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唯一原创成果向全世界推广应用。
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挽救艾滋病患者生命并获得接近普通人的预期寿命,还可阻断传播他人,有效阻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由于艾滋病无症状期长,临床症状复杂,早期难以诊断,因此,早期发现传染源显得尤其重要,对解决艾滋病防治领域的瓶颈问题和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昆医大附一院皮肤与性病科主任,本书主编之一李玉叶教授介绍,皮肤黏膜损害往往是内脏疾病的外在表现,正如红斑狼疮因免疫紊乱而出现特征性皮损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一样,艾滋病造成的免疫紊乱和免疫缺陷导致患者有各种各样的皮疹,团队发现多数艾滋病患者往往以皮肤黏膜为首发和常见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几乎伴随疾病全过程,所以皮肤黏膜损害可作为艾滋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记者了解到,李玉叶教授团队历时20年,充分利用云南病源优势和团队援非医疗的契机,创建了通过皮肤黏膜损害早期识别艾滋病的诊疗体系,为艾滋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为解决目前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病人(传染源)发现困难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本书的亮点是以病例入手,采用成组病例立体展现同一疾病在不同免疫状况下的不同临床特点,对病史资料进行精炼概括,配以临床照片,再进行集中点评。对每个案例拟定反映其主要临床特点的形象小标题以启发读者,培养临床医师通过皮损线索诊断艾滋病的敏感性。同时结合章节概述总结每一类疾病的共性和特征,便于读者全面掌握艾滋病相关皮肤黏膜损害的特点和规律。
本书包括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肿瘤性、炎症性疾病及梅毒所致的皮肤改变等共九个章节。此外,本书部分编委曾历时6年,参与援非医疗工作,期间诊治了大量艾滋病患者,书中也展示了黑种人艾滋病相关皮肤黏膜损害的特点。
此书首本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治成果向全世界推广应用的原创性书籍,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一是通过皮肤黏膜损害早期发现艾滋病,极大缩短了艾滋病诊断时间,开辟了一种新的艾滋病早期诊断策略,对提高临床医生、疾控系统防控人员对艾滋病的辩识力有重要价值。二是皮肤表现具有外在性、形象直观的特点,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和认识,易于推广应用,可显著提升大众对艾滋病的敏感性,缩短艾滋病早期诊断时间,对全世界防止艾滋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该书是目前国际艾滋病皮肤黏膜损害病例大全,被誉为艾滋病早期诊断线索“活字典”。该书大的出版发行开创了有效发现艾滋病传染源的新模式,为全球艾滋病防治贡献中国处方。
此书的出版得到50名国际及国内皮肤性病学、感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