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环球在线新闻头条报道 我们继续举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三十八场—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省政府办公厅领导以及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孙灿先生;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修春先生;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钟耕先生;
云南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杨昆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孙灿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
政府办公厅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孙灿发布新闻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的关心支持,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百年奋斗,百年辉煌,云岭大地沧桑巨变。1926年11月,云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1950年2月云南解放,云南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心向党、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与新中国共奋进,逐步摆脱落后、走向进步,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和“魂”,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紧紧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准确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认真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兴边富民之路、全面小康之路、跨越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省委、省政府坚决扛实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层层签订“军令状”,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组织动员百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以超常规力度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统筹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到2020年底,全省933.3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502个贫困村出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50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一半人口实现在城镇居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掉队”的庄严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统筹打好省外、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和湖北武汉、咸宁驰援战,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边境防控,坚决守住祖国西南大门。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12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后,2018年又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2020年达到24521.90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在全国的排位从第24位跃升到第1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是2012年的2.2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116.69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先后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战、“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超过29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9000公里、是2012年的3倍,1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铁路营运里程4233公里、是2012年的1.8倍;高铁从无到有,营运里程达1105公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5个,客货航线666条,国内外通航城市169个,基本实现昆明至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航线全覆盖。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柴石滩水库灌区、麻栗坝灌区等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建设,水库库容量由2012年的121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142亿立方米,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基本建成,金沙江、澜沧江水电基地已投产水电站20座,装机累计4769万千瓦;中缅油气管道及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改变了云南缺油少气的局面;建成13条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线路。光缆线路长度达222.2万公里,建成4G基站21.5万个、5G基站1.92万个,4G网络实现全覆盖,5G商用试点全面启动。邮政企业网点乡镇覆盖率100%,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99.7%。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持续巩固提升烟草、电力、有色等优势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能源产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铝、硅产能居全国前列,工业发展格局已经从原来的烟草“一枝独秀”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产业双驱动。截至2020年底,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亿千瓦大关,其中,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伏电)装机占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一批绿色铝、硅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绿色能源强省正在形成。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茶叶、鲜花、蔬菜、水果、中药材、坚果、咖啡、肉牛等重点产业产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位,茶叶面积、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蔗糖面积、产量保持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以“一部手机游云南”重构旅游新生态,智慧旅游业成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新名片,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特色小镇等成为旅游新亮点。“数字云南”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禁毒大数据中心、中国林业大数据和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等落户云南,“游云南”“办事通”“云品荟”“办税费”等“一部手机”系列产品站上行业制高点。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4.8:40.2:45.0调整为2020年的14.7:33.8:51.5。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完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长期落后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20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1.2%,是2012年的2.5倍。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各民族“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实施了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扶持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综合采取示范创建、树立典型、正面引导、依法管理、风险防控等措施,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开创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实施空间规划大管控、城乡环境大提升、国土山川大绿化、污染防治大攻坚、生产生活方式大转变“五大行动”。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工程,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目标,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8个标志性战役,从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狠抓赤水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提升。2020年,全省200个重要河湖库渠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9.5%,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十二五”末的66%提升至83%。九大高原湖泊中劣V类水体从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I类,洱海治理成效明显,滇池水质得到改善。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8%。坚持绿色发展价值导向,把空间管控作为根本举措,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54.64%提高到65.04%。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全力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全省现有自然保护地362处,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对内深化与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交流合作;对外担负起澜湄合作和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重要参与方和推动者的重任,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扎实推进,到2020年底,中越铁路境内段已建成并实现全线准轨电气化,中缅国际大通道大理—临沧铁路建成通车、大理—瑞丽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中老铁路将在今年内建成通车;开通南亚东南亚客货运航线55条、通航城市33个,云南到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跨境电力联网、电源合作开发、境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电力技术装备“走出去”成效显著,与越南、老挝、缅甸实现局部联网。建成了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云南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覆盖湄公河流域5国,举办了多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展会和多次相关合作机制工作组会议。金融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3月,已与境外10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累计结算金额超过6000亿元。与周边国家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合作全面持续深化,形成了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等一批合作成果,成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派出多批眼科医疗队在周边国家举办“光明行”公益医疗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先后向20余个国家捐赠防疫物资和设备。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10.05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389.46亿美元,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八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项目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的示范项目。
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促公平,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续得到加强。全省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民生支出逐年增长,2020年达到5151.3亿元,比2012年增加2536亿元,用财政过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1075元增至2020年的37500元,增长7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417元增至2020年的12842元,增长1.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7.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03%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党的十八大前的2511.23万人增加到2020年底的3151.52万人,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519.26万人增加到806.2万人。2020年,全省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3658个,社会服务床位12.9万张,其中,养老床位12.2万张,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1719个。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7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05%,129个县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5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健康云南建设成效显著,云南被列为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8个试点省份之一,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拥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从2012年的23387个、19.47万张、16.68万人增至2020年的26626个、32.53万张、36.65万人。2019年底,全省全面破除了实行60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采购“两票制”。2020年,历史性地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艾滋病防控在全国率先实现“3个90%”的防治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26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接续奋斗、不懈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陈钟耕答记者问
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取得的成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我这里主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作一个简要回答,重点讲“十三五”时期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从量的扩大看,突出体现在“突破两个大关”。一是工业总量突破五千亿元大关。改革开放初,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21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突破2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亿元。“十三五”期间,5年连续跃上两个千亿元台阶,2016年突破4000亿元、2019年突破5000亿元,至2020年达到5457.96亿元。全国排名也从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基本与GDP排位一致,年均增幅达到8%,居于全国第一梯队。二是民营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十三五”时期是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民营经济增加值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元台阶,从2016年的6968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1411亿元。民营经济户数突破3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突破70万户。全省形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民营小巨人企业100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2000户的企业“金字塔”体系。
第二,从质的提升看。突出体现在“结构优化、产业集聚、两化融合”三个方面:在结构优化上,“十三五”时期,从八大重点产业到世界一流“三张牌”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转型升级蹄急步稳,其中: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成功建成,绿色铝、硅产业快速发展,石化、信创、新能源汽车等3个产业“从无到有”,信息、装备产业成长为千亿产业,目前,全省已有烟草、电力、有色、黑色、食品、化工、装备、信息等8个千亿产业。制造业工业占比比“十二五”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80.5%,非烟工业占比从67.7%提高到74.2%,高技术企业工业产值比“十二五”增长66%。在产业集聚上,我省工业园区建设从1992年开始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三五”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努力,主营业务收入超两千亿元园区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个,超千亿园区达到5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9个。这些聚集区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在“两化”融合上,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22.2万公里,行政村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移动基站数量、光缆长度均排名全国前十,建成5G基站约1.92万个,正加速从“4G时代”进入“5G时代”。云南移动、华为、浪潮等一批大型数据中心落地,目前,总数达42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全国排名从第31位跃升到第16位。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0.8%,目前,全省有73家企业项目纳入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其中,3家进入国家示范名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液晶电视、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产品从无到有,实现了“云南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特别是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3%,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下一步,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靠全社会力量,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着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全产业链重塑云南卷烟、有色等支柱产业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建设,全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赵修春答记者问
感谢媒体朋友对云南省投资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由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云南省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连续多年发挥着主要和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投资活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关键一招,推动全省投资强劲反弹和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以来,云南省投资规模年均增长15.8%,2020年度投资规模达到2012年的3.2倍,国务院2017年、2019年、2020年三次将云南纳入激励名单,并给予相应奖励支持。下面,我就几个重点领域的投资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迅速扩大,发展基础不断加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重点聚焦“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快补短板、破瓶颈,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省投资的40.3%,成为支撑增长的主力军。路网方面,202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9000公里以上,“十三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000公里,实现全省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全省铁路里程达4233公里,实现了10个州(市)通铁路,云南进入高铁时代。航空网方面,截至2020年,已经形成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中心,辐射全省的15个民航运输机场,机场数量居全国第3位。水网方面,全国在建最大引水工程“滇中引水”项目快速推进;截至2020年,全省内河航道里程5108公里。能源网方面,2020年,西电东送能力提升至3990万千瓦,形成覆盖全省、接通省外的输电网络,外送电范围已达广东、广西、上海等地。信息网方面,宽带网络实现升级换代,2020年,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5G基站建成1.92万个。昆明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后,全国第四个拥有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国际通信局的城市。
二是教育卫生投资大幅增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持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实施教育卫生补短板建设,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教育方面,2012年以来,全省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6.65%,完成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工程建设,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云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卫生事业方面,持续加大卫生和社会工作投入,我省入列全国8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省份,心血管、呼吸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滇东北、曲靖、滇南、滇西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总投资达331亿元。特别是,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卫生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加快建设各州市中心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加大边境县区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入,为全省人民树起坚实的卫生“防护墙”。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小康成色鲜明
坚持从基本省情出发,加大“美丽县城”、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的投入,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美丽县城”方面,紧扣“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总体要求,共谋划“美丽县城”项目6051个,总投资3816.3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29.24亿元,授牌命名云南省“美丽县城”36个。特色小镇方面,围绕“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加大特色小镇建设力度,共实施项目862个,累计完成投资562亿元,授牌命名“云南省特色小镇”27个。下一步,云南将按照“世界一流、中国唯一”标准,更加突出“特色、产业、生态、干净、智慧”,深入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传世之作、世界经典之作。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省完成了150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成2832个集中安置点、24.4万套搬迁安置房,转移就业55.7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拉动投资超800亿元,实现了贫困人口“挪穷窝”,为如期实现全省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锲而不舍抓谋划、抓推进、抓保障、抓落实,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继续做出应有贡献。
云南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
杨昆答记者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感谢新闻媒体一直以来对财政支撑民生工作的关注。民生工作一直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财政部门的责任。“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2万亿元,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2018年、2019年、2020年占比都稳定在74%左右,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是着力支持实现就业稳定。“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筹措安排就业补助资金95.7亿元,聚焦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就业工作。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筹措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助资金28亿元,下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励资金69亿元。在各项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了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二是着力支持教育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179亿元,教育支出规模连续多年位居财政支出首位。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160多亿元,保障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实现85%的目标。为了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000多亿元,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540亿元,为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实现90%的目标做好保障。引导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98亿元,落实高校财政生均拨款政策,全省高等学校数从2015年的69所增加到2020年的8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2.6%提升到50.05%,云南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力支持教育脱贫攻坚,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约360亿元,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约200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三是着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筹措安排医疗卫生资金2777.5亿元;2020至2022年,新增安排100亿元,启动实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省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治,到目前,全省财政已投入资金156.9亿元,而且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新冠肺炎疫情患者费用除中央财政保障60%外,其余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等一系列防控防治和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兜牢社会救助底线,筹措下达城乡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57.75亿元,平均每月有430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补助、85万人次得到临时性生活救助;筹措下达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053.2亿元,养老待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十二五”期间的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108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连续16年调增。支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筹措下达农危改补助资金343.6亿元,完成省委、省政府2015至2020年25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四是着力支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全力支持云南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安排32.8亿元支持文化惠民工程;统筹安排12亿元,支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统筹安排体彩公益金18.8亿元,推动建设体育强省。统筹安排12亿元,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
五是着力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确保基层平稳运转。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占比不断提高,近三年,省对下转移支付增长幅度高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3个百分点,2020年,省对下转移支付同比增长7.6%,高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4.6个百分点;省对下财力性补助增长25.5%。落实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机制,2020年,中央安排云南的中央直达和参照直达管理资金1077亿元,实现了第一时间拨付,第一时间加快使用,对保障基层民生、保障市场主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持续健全完善“三保”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三保”在财政预算编制和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研究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奖补转移支付机制,由兜底保障为主转为激励引导为主,通过转移支付奖补,激励各地加强财源培植,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增强重点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支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云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