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春风,茶香沁心,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是温度和草木之间分寸感的刚刚好,让临沧成为茶叶的黄金纬度产区;好山好水出好茶,得山水雨露、日月光华滋养,临沧茶历经岁月的涤荡依旧焕发着最原始的生命张力。
今天小编带大家
走进云县
“品尝”临沧好茶——白莺山茶
发源于唐古拉山的澜沧江由西北向东南奔流而来,途经云县后一路南下,最后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境。云县地处澜沧江中段,而白莺山,就在云县北部的澜沧江畔。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白莺山一带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先民们靠采茶狩猎为生,他们在采集“野茶”的同时将其引种,俗称本山茶,这也是茶树引种驯化的发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自然杂交变异,在形态、品质上有了明显差异,于是有了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豆米茶、大叶本山白芽口茶、贺庆茶、红芽口茶等多种类型的茶叶,形成了多种茶与本山茶、勐库茶共存一园的独特景观。
白莺山茶区总面积5.6万亩,以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为核心,覆盖漫湾镇、茂兰镇、忙怀乡3个乡(镇)、25个行政村。在海拔1800米至2300米、背靠大丙山的区域,形成了近3万亩的白莺山古茶园。从树型上看,它们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从叶片大小看,涵盖了特大叶、大叶、中叶和小叶等所有类型茶树。
白莺山共有本山茶、二嘎子茶等12个品种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的200多万株古茶树。这些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嘎子茶王,树龄达2800年。
进入白莺山,就到了一个茶叶的世界。从山脚到半山腰,古茶树分散于村落及田间,形成村中有古茶、村边种古茶、田边地脚皆古茶、漫山遍野是古茶的景象。这些古茶树形态各异,有的巨大,枝叶茂盛;有的矮小,簇拥成团。千百年来,茶树从各个山头蔓延到房前屋后,与人们相生相伴,生生不息。
白莺山濒临澜沧江,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云雾绕山,地势北低南高,昼夜温差变化大,土壤松软透气性好,表层富含有机物质,有利于茶树吸收更多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白莺山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滋味醇正、营养丰富。据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送样测定,白莺山茶内含茶多酚达32.69%、儿茶素达195.072毫克、咖啡因达4.39%、水浸出物达45.27%……白莺山茶汤清亮晶莹,轻嗅有淡淡的花果香味,入口没有涩味,生津回甘快。
进入21世纪,白莺山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2006年5月,参加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作出如此评价:白莺山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展示了野生茶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2016年,临沧市人民政府将以白莺山村为核心的12400亩古茶园列入临沧市第一批栽培型古茶园保护名录,划定了面积达810亩的核心保护区,并对其进行重点挂牌保护。
在2020年的一次座谈会上,茶叶界专家说:“云县白莺山是全球茶树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唯一区域,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和茶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是全球最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是最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
2021年5月13日,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挂牌,成为我国首家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也标志着白莺山古茶树进入了资源保护、科考、开发和品牌推广阶段。
如果你对茶一无所知,那么可以到白莺山来“扫扫盲”;如果你对茶叶有所了解,那更应该来白莺山,细品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