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新闻焦点报道
绵延的蔗林在红土高原上铺展成绿海,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气息,百万蔗农绽笑颜。在这片占全国蔗糖产量第二的云南蔗区里,每一根甘蔗都承载着蔗农的希望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甘蔗抗逆高糖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团队牵头完成。项目团队俯身蔗海20年,将论文写在万亩蔗田的丰收里。他们以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大规模应用,育成“糖王”等云蔗系列品种,破开云南乃至全国的蔗糖产业困局,生动实践了科技支撑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在甘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研究
良种先行打响“糖王”品牌
产业振兴,种业先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赵培方感叹道:“服务产业要靠自主培育的品种,更要靠原创技术。”云南作为我国第二大蔗区,85.6%的蔗地分布在旱坡地上,长期面临缺乏抗逆高糖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困境。此前,云南蔗区被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等品种主导。这些品种虽然发挥过历史作用,但在云南严峻的自然条件面前,其普遍存在植株纤细、抗旱抗瘠性弱、糖分潜力有限、易感病虫害等问题,导致“低产低糖”的困境日益凸显。单产停滞在3.5吨、蔗糖分低于13.5%,这两个数字像一把枷锁,紧紧锁住了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空间。蔗农增收乏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云南的甘蔗产业长期‘靠天吃饭’,面对旱坡地广布、土壤贫瘠、气候多变的自然条件,培育出既抗旱抗瘠又高糖高产的优良品种是我们必须攻克的关键难题。”这也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科研团队的初心。二十年来,团队从国内外引进405份优异甘蔗种质,筛选出43个核心亲本,攻克了异质亲本不易开花和杂交花期不同步的难题,成功导入我国长期缺乏的抗逆高糖大茎野生种血缘,首创异质复合抗逆高糖育种技术。技术突破最终凝结为一个个“明星”品种,云蔗081609、云蔗0551、桂柳05136等抗逆高糖品种相继问世,其中三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
云蔗081609更是创下20.3%的国际甘蔗品种峰值糖分纪录,年应用面积达268.59万亩,占全省蔗区面积的56.24%,成为云南第一大甘蔗品种,被业内誉为“糖王”。目前,这些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已占云南蔗区的64.41%,彻底改变了云南甘蔗品种长期由外引品种主导的局面,开启高产、高糖、抗逆性强且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结构新篇章。
云蔗081609甘蔗林
良法良机筑牢“糖罐”根基
有好种子,更需好方法。“云南地形复杂,甘蔗生产劳动力需求量大、劳作强度大,大型收割机械根本开不上山坡陡地,只能靠人收、牛拉。”弥勒竹园镇糖厂负责人张敏道出了云南蔗农多年来难以摆脱的心头之痛,随着人工成本逐年增涨,200元的日薪与相对体力要求没那么高的打零工相比,已经没有吸引力。
直面这一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项目团队以技术为抓手,从“种”和“收”两大环节系统破题。在“种”的环节,针对云南冬春干旱、土壤保水能力弱等痛点,研发了全膜覆盖抗旱保水栽培技术,实现膜面集雨、抑蒸、增温、防草等多重效应。而低铲蔸延长宿根年限管理技术,则通过低位铲蔸最大限度保留蔗蔸活力,刺激地下芽萌发,使宿根蔗在第二年仍能维持7至8吨高产。双技齐下,使蔗农从年复一年的垦种、管理压力中解放出来,显著降低了生产强度和人工作业成本。
好“种”还得易“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艺中心主任赵勇表示:“云南甘蔗的传统种植方法属于人工种植,因为云南属于丘陵山地蔗区,大型机械化的应用推广比较慢,而如今小型机械的应用实现了每亩节约用工2至3个工人左右。”团队专为丘陵山地研发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根据育成品种强宿根、强分蘖的宜机特性,以深耕、深种、抗旱为核心,研制出中小型甘蔗种植机、中耕管理一体机和切段式收获机,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支持。目前全省甘蔗综合机械化率已接近70%,生产效率提升5至10倍,在千亩连片示范中亩产达10.56吨,创造了无灌溉蔗区甘蔗单产的最高纪录,真正实现了“降强度、增效益”的双重“丰收”。
查看甘蔗新品种生长情况
科技政策协同“富蔗”万家
“三良”的成功,离不开孕育它们的创新土壤。《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列为重点,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启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建设示范村等举措,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依托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和科研生态系统,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也得以锤炼成长。团队培养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糖料技术专家组组长,获批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1人获“云岭学者”称号,这些人才成为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精准施策也悄然打通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真正变成了蔗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在弥勒竹园镇,甘蔗种植大户刘勤华甜在心里:“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引进云蔗081609后,亩产、纯收入都翻了一番。”科技特派员制度让专家直达田间,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则建立了稳固的产供销链条。“我们本地现在新品种收的购价每吨650至780元,比老品种高出200多元,蔗农种蔗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多了!”张敏说道。
村里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而如弥勒竹园一样“蔗”里科技生金的故事正在云南各个蔗区上演。2021至2023年,项目在云南应用面积达960.6万亩,为企业增效49.30亿元,增加产业效益111.68亿元,成为科技兴农最直观的见证。
从突破性品种选育到全程机械化推广,从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到“科研+企业+蔗农”高效联动,云南蔗糖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提质增效的转型之路。未来,云南蔗糖产业将继续乘科技创新快车,大力推广云蔗141313、云蔗1658、云蔗1727等一批高产高糖新品种,沿着“品种更优、技术更绿、效益更高”的现代蔗糖产业道路前进,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蔗”里能量。文字:侯李嘉 视频: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