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2020年7月31日上午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主会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州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本系列第二阶段的第十一场发布,将由德宏州主要领导、相关领导以及基层扶贫干部、脱贫群众代表介绍德宏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德宏州委书记、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刚先生;
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胡小成先生;
德宏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正环先生;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乡长梁昌才先生;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蔡伍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昆明市和德宏州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乡长梁昌才答记者问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蔡伍答记者问。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乡长梁昌才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阿昌族是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梁河县曩宋、九保、陇川县户撒和芒市江东乡。全国阿昌族总人口为39555人,德宏有31523人,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0%,2014年,德宏州阿昌族有贫困人口585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95%,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云南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幸福阿昌”为目标,采取“一个集团帮扶一个民族”的方式,投入12.46亿元,组织实施了“基础设施、民居保障、产业增收、综合推进”四大工程,截至2019年末,德宏州阿昌族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3%,实现了整族脱贫。
九保阿昌族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阿昌族乡之一,2014年,贫困人口为269户904人,贫困发生率5.76%。下面,我就我们九保阿昌族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采取“12345”措施,拿出绣花功夫,以滚石上山、爬坡上坎的攻坚精神向贫困持续发起总攻。
一条主线强基础。九保阿昌族乡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党旗始终在阿昌山寨高高飘扬。整合投入资金2.5亿元,群众住上了青砖白瓦房,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安全水、村民议事有了地点、上学就医在家门口就解决、文化设施走进了乡村。党旗飘起来,干群动起来,产业强起来,环境好起来,人民富起来,成为当前阿昌山寨的真实写照。
两项政策保安全。在推进“两不愁三保障”过程中,紧抓住房这一指标,以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做到生活设施与生产功能配套,安居保障和美丽宜居同步推进。全乡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1户,农村危房改造1008户,解决了5400名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三条路子促增收。为解决村集体和老百姓的收入问题,我们坚持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着力在产业链上做加法,做活了稳定增收大文章。一是让村有当家产业。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机制,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过程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让户有增收门路。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养种结合、长短结合”的原则,落实扶持资金,加强技术培训,因户实施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种、养、小买卖、小作坊“四个增收”工程,帮助群众实现产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三是让人有一技之长。实施了每户1人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每个贫困家庭至少1人实现转移就业,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家庭实现就业1人的“三个一工程”。目前,全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8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41个。
四项措施保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乡始终把落实民生保障政策,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一是落实教育帮扶,精准发力“拔穷根”。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面落实教育帮扶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帮扶,全乡未出现因贫辍学、因贫失学的情况。二是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三是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抓细抓实残疾人扶贫惠残工作,落实残疾人保障措施。四是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全面落实“三重保障”措施,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五个行动聚人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九保阿昌族乡高度重视调动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行动,在群众中立标尺、树典型、起示范。二是开展感恩思进宣讲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自力更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三是开展树典型、推先进行动。大力宣传在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团体、家庭和个人,让群众干有榜样,学有典型。四是开展“五个一”亲民爱民行动。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拉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五是实施“爱心超市”助贫行动,以小积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大治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
通过努力,我乡实现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住房稳固安全,群众收入日益增加,社会事业长足发展,阿昌山寨旧貌换了新颜。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4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806元提高到9621元;全乡5个贫困村和525户2019人顺利脱贫出列,全乡贫困发生率由14.23%下降至0.67%。
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下一步,我们信心满怀,矢志不渝、苦干实干,让阿昌山寨更加美丽、阿昌人民更加幸福!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蔡伍答记者问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
我的家乡石梯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我们寨子有85户363人,均为景颇族和傈僳族群众,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贫困发生率达50.5%。以前的石梯交通落后、刀耕火种,想改善伙食只能靠打鸟和狩猎,我们过着守着大山饿肚子的穷日子。
直到2015年2月,县委书记带着一群人翻山越岭来到我们村子,跟他们交谈的时候,我第一次听说“观鸟”这个词语,我对“观鸟”有了初步认知,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科考队,是专门来考察这里的生态及鸟资源。他们走后,“观鸟”致富的路子在我心里面埋下了种子。后来县观鸟协会的老师多次来给我们宣传“观鸟”怎么致富,我才知道我们村有400多种鸟,国内仅有的5种犀鸟在我们这里就有3种,还有灰孔雀雉、林雕鸮等珍稀鸟类,全国有20万观鸟人都很想看这些鸟。老师还带我们到保山去学习过,我们看到了别人怎么做,回来我们也决定试一试。
说干就干,我们在政府和县观鸟协会的指导下,参加志愿者,学习鸟类知识,当“鸟导”,科学建立鸟类观察点,早观察、午投食、晚监测,慢慢地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灰孔雀雉监测点、猛隼监测点,当年吸引了300多人来观鸟,我和我的同伴3人第一次见到了外国人,第一次尝到了保护鸟的甜头。同时,我们把经验告诉村民们,邀请大家一起干。现在,我们村里一共建了45个鸟类监测点,30个人当上了“鸟导”,20户人家开起了旅馆,25个年轻人考了驾照、买了车。如今,到我们村“观鸟”的人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以来,年均接待各地观鸟人2万人次,我们为观鸟人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在观鸟协会的管理下,每次可获得服务费200元至1500元不等,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蔡四全家齐上阵,家里开客栈,自己当“鸟导”,丈夫是志愿者,儿子负责接送观鸟人,儿媳提供送餐服务,全家都吃上了“观鸟饭”,短短几年来,收入增加了40多万元,走上了不一样的脱贫致富路。另外,我和其他8位“鸟导”还9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讲我们和鸟的故事。2016年4月,中国鸟网授予盈江“中国观鸟基地”殊荣。也因为爱鸟护鸟,我们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2000元跃到现在的8000多元。除了“观鸟”收入以外,我们还发展其他产业,去年,村民密伍仅种植荔枝、坚果收入就有7万元。我家也年均增收4万元。我们村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着好日子,我们对生活得更有信心、也更幸福了。2019年,我们村还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
现在,全县按照“一个‘鸟点’一种明星鸟”的思路,建成双角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鸟点”,建成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太平石梯、铜壁关、那邦、支那等12条经典观鸟路线,农家客栈200余间,有农民“鸟导”200多人,都能熟练辨别150多种鸟类。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观鸟”旺季,“观鸟”产业给我们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观鸟”“鸟导”等这些新兴名词已成为我们盈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职业。
最后,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德宏“观鸟”、探秘、泡温泉,我们会热情地跳起三弦舞、唱响迎宾歌,与您一起共饮甘甜的水酒!
欢迎大家到我们石梯来看鸟!(傈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