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2020年7月31日上午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主会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州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本系列第二阶段的第十一场发布,将由德宏州主要领导、相关领导以及基层扶贫干部、脱贫群众代表介绍德宏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德宏州委书记、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刚先生;
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胡小成先生;
德宏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正环先生;
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乡长梁昌才先生;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蔡伍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昆明市和德宏州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胡小成答记者问 德宏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正环答记者问 。
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胡小成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朋友们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关心、关注。今年高考,德宏州有754名建档立卡户学生参加考试,其中,有275人达到了本科录取线,有20名成绩在600分以上。特别是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德宏州民族一中因为这几年来不俗的高考成绩引发广泛关注。自2015年以来,德宏州民族一中先后有20余名学生考上清华大学。今年5月,清华大学授予德宏州民族一中唯一优质生源学校,对于边疆民族中学能取得如此傲人的高考成绩,反映出了德宏基础教育多年来的发展成效。脱贫攻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能上学”“要上学”和“上好学”。
一是全力保障“有学上”。我们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贫困县脱贫出列的“前置条件”,加强统筹、加大投入、加快发展。2014年至2019年,全州共投入资金21.12亿元,新建校舍116.98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57.5万平方米,(购置设备11.6万台/件/套,购置图书64.45万册)新建和改扩建了280所中小学。到2019年,全州5个县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了国家验收,确保了每一名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学上。
二是全程帮扶“能上学”。孩子“有学上”了,还要“能上学”,上得起学。我们立足德宏实际,在全面落实、兑现国家、省教育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在德宏财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全程教育资助体系,简称“一个一、三个五”(“1555”)。即:对需要帮扶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在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职中专、大学和高职高专,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500元、500元、5000元的补助。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通过“1555”帮扶机制,我们累计发放资金2621.65万元、资助19052名学生,确保了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
三是一个不少“要上学”。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今年5月,陇川县清平乡中心小学段树芹老师,到深山寻找失学学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失学学生小君,因疫情影响,学校迟迟未开学,跟随父亲到山上放牛,吃住都在山上的窝棚里,父亲没有手机,不知道5月6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学校开学复课后,段树芹老师发现小君没来报到。5月7日,段老师便与学校、乡村干部一起去找小君,找了两天,才在山里找到小君。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授予段树芹“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奖励1万元正能量奖金。段树芹找到小君时,师生相拥而泣的场景,在抖音发出后,感动了无数网友。脱贫攻坚以来,德宏探索形成了“控辍保学”“四个四”的工作机制,即:构建了学校、家庭、乡村组织、社会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开展了“四查三比对”工作。健全了学校线和政府线“双线”、县、乡、村、组“四级”的联控联保工作机制。依法有序推进、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底,累计劝返辍学学生61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77人)。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措施硬、成效实”,学生辍学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学生“清零”。
四是提高质量“上好学”。孩子来上学了,关键是要让孩子“上好学”,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们一手抓硬件环境;一手抓教育改革,通过持续努力,德宏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大的起色,群众评价是“小州办了大教育”。2019年,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45%,提前达到了“十三五”规划85%的目标,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06%,提前达到了“十三五”规划95%的目标;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参加高考人数、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被评为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我们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实行“企业+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创新办学方式,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到浙江中职学校读书、到上海实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充分衔接,拓宽了教育扶贫的路子。到目前为止,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累计到浙江中职学校读书888人;青浦班招收学生639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32名。
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慎终如始,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自2016年德宏州与上海青浦区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双方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青浦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倾注真情实意,投下真金白银,坚持真抓实干,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口帮扶,累计投入资金4.83亿元,实施项目216个,项目受益人口3.2万余人,带动13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有力地助推了德宏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全方位帮扶协作工作格局。我们双方建立了党政互访、联席会议、考核评价等扶贫协作机制,党政代表团互访185人次、召开联席会议7次、签署扶贫协作协议43个。积极探索“1对1”结对帮扶新模式,青浦区11个镇(街道)与德宏11个乡镇建立结对关系;50家企业结对帮扶50个贫困村;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对口支援5所学校、上海市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4县市4所医院,开展了全方位的对口帮扶。
二是大力推动“云品入沪”和“沪企入滇”。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打造连接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已认定德宏宏聚、丰农、大腾3家农业企业,为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德宏鲜食玉米、茭白、马铃薯等冬早蔬菜成功打入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仅今年上半年,供应冬早蔬菜8900吨,带动7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设立德宏名特优农产品青浦直营店,组织农业企业赴上海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德宏优势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参加“百县百品”“云品进社区,万家帮万户”等活动,德宏的滇皂角、贡米、佛手瓜成功入选“百县百品”,消费扶贫金额3941.86万元,惠及建档立卡户1573人。今天,在发布会现场我们也展示了德宏的一些扶贫产品,这些产品相当一部分热销上海市场,深受上海市民欢迎。
立足德宏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德宏芒市工业园区与青浦工业园区结对帮扶,挂牌成立沪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沪企入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上海鹏和农业食品有限公司到德宏瑞丽建设肉牛基地,打造集食品加工、生化制药、皮革制品、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肉牛深加工产业园区。引进上海联九公司建设梁河县畜牧生态园,带动16个贫困村,1800户8000余人发展生猪养殖,有300余户10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投入青浦帮扶资金5159万元发展蚕桑产业,种植桑园5911亩,建设蚕棚803个,小蚕共育基地13个,覆盖28个村,3209户1235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引进上海早阳公司、上海宏扬集团、上海蔬菜集团与德宏本地企业共同开发冬早蔬菜;引进上海中昊袜业到德宏发展轻纺工业,上海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等物流网络覆盖德宏城乡,拼多多电商扶贫有序推进,“沪企入滇”在德宏开花结果。
三是创新劳务协作模式。实施沪滇劳务协作培训74个班次,技能培训2781人次,开展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30余场次,提供岗位3万余人。采取“职业学校+企业”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青浦区6家企业与德宏4所职业学校合作开办“青浦班”,目前,已累计招生639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32名。
四是深化人才交流培养。我们与青浦区建立干部互派挂职和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在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实行精准帮扶。2017年以来,德宏州选派27名干部到上海市青浦区挂职锻炼;8批次528名干部和12批次617名医疗、教育、农业等专门人才到青浦区学习培训。青浦区先后选派11名援滇干部扎根德宏脱贫攻坚基层一线,与德宏干部群众携手奋战、合力攻坚。150余名综合素质好、业务技术精的教育、卫生、农业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赴德宏开展指导帮扶,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农业生产技术。如:青浦区派驻梁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帮扶团队帮助梁河县基层学校规范管理,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同时广泛开展送课下乡,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送到基层。青浦区派出的农业专家到基层为贫困群众传授虾蟹养殖技术、茭白种植技术等,为贫困户增收致富打牢基础。同时,我们还在全省率先启动“云海银辉”项目,18名上海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医生到德宏指导帮助工作。
五是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在脱贫攻坚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把青浦区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过来,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项目带动,将盈江县铜壁关乡的大小浪速打造成了“百花谷”“百鸟寨”,将陇川县户撒乡的坪山村中寨村民小组打造成傈僳特色村,将芒市回贤村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上海的帮扶,我们美丽县城结合各县的实际,打造了一批特色民族村寨,这些特色村寨的打造也为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几年来,青浦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用心用情用力,办成了很多实事、好事,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扶贫协作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良好的作风和奉献精神,深得德宏干部群众的赞誉。
相信我们双方将进一步携手共进,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一起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德宏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正环答记者问
感谢媒体朋友对德宏农业产业、产业扶贫的关心和关注。就德宏而言,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这几年,我们通过“五个加强”抓好产业扶贫。
一是全州一盘棋,加强产业谋划。我们总的思路是“巩固提升粮食、蔗糖、茶叶、咖啡等传统产业,发展突破烟草、蚕桑、果蔬、畜牧等特色产业”。这几年,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实施了140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有产业发展条件的3万多户1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发展产业中获得人均纯收入4336元。2019年,我州种植甘蔗85.9万亩,种植面积全省第二,单产德宏排在全省第一,这个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10403户;同时,还发展了茶叶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11097户;发展烟叶19.63万亩,带动建档立卡户3748户;到今年底,全州蚕桑产业达到9.5万亩,带动建档立卡户2169户,我们还有37万亩的坚果,带动建档立卡户7299户。我们利用热区这一地理优势发展冬季农业,冬季农业常年保持在115万亩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达21180户。
二是加强资金投入。我们坚持财政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帮扶资金都按不低于30%用于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州投入各类财政资金25亿元用于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投到产业的资金约在34亿元以上;金融部门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方式,支持产业发展达11.22亿元。
三是加强产业新主体的引进和培育。提出“产业扶贫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思路。这几年,中粮集团、上海光明、双胞胎集团、联想佳沃、褚橙集团等顶天立地的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德宏。除了这方面,我们也非常重视培育铺天盖地的本土农业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等。如,糖业的德宏英茂,咖啡的后谷公司、蚕桑的德宏正信等。通过将建档立卡户绑定到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又绑定到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健康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
四是加强由一产增效向三产融合增效转变,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体系。一个产业只有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农产品的价格和市场才会稳定,只有市场、价格稳定了,老百姓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除了高度重视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的建设外,同样重视农产品的加工升值和市场营销。我们不仅有近86万亩的甘蔗种植,还建有10座糖厂,而且是云南省内第一家把甘蔗变白糖,白糖的副产品变干酵母,把白糖和干酵母废弃物通过综合利用变成有机肥的第一家全产业链开发蔗糖产业的州。我州不仅有27万亩咖啡,同时,也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速溶咖啡生产线;我州不仅大力发展畜牧业,也建有瑞丽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我们不仅动员老百姓发展种桑养蚕,还引进企业发展丝绸产业,目前,建有我省规模最大、链条最长的丝绸全产业链产业园,今年10月一期正式投产,投产后就能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
在市场开拓方面,我们省内省外、线上线下齐发力。去年以来,我们通过上海西郊国际、上海江桥批发市场等,向上海输送的扶贫产品达2万多吨,销售收入达9000多万元。我们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全州共引进快递和物流企业14个,经营主体29个,全州50个乡镇都覆盖了电商服务站点。我们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两年内,我们将有100个农产品商铺进驻拼多多。目前,我州网络销售规模已经突破了150亿元,在全省排第二位。在本月11日,我们与拼多多合作,举办了一场州长带领5个县长(市长)直播带货活动,州长和县市领导为扶贫产品代言,短短半天时间,关注量突破100万人次,成交7000多单。
五是加强科技投入,让科技助推扶贫产业。我们精心打造示范基地,做到每发展一个产业,整合政府和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共同打造产业示范基地,让老百姓在发展产业中学有标杆、做有标准;我们让科技到基层进基地。我们提出“科技人员要把田间地头变成实验室,把产业基地变成上班地点”的理念。截至目前,我州共组建40支由280名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我们还从职业院校、行业部门、生产一线聘用900多名产业辅导员,进村入户指导老百姓发展产业。
总之,我们深知发展产业非常重要,也深知发展产业不容易,今后,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心思用在发展产业扶贫上,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