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红色故事报道
5月7日,民族村大门前人头攒动,数百名白发苍苍的老者相聚于此,共赴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之约。他们曾是五七农场的少年建设者,五十五年前以十五六岁的稚嫩身躯投身边疆垦荒,用汗水浇筑三万亩良田;如今鬓染霜华,在夕阳岁月重聚故地,以健康之名、回忆为酒,致敬永不落幕的芳华。
故地重聚:青春呐喊回荡热土
清晨,西山睡美人的轮廓依旧如初,却不再是少年们晨起劳作的背影。活动发起人、原一连知青张丽珠女士动情道:"我从未忘记这片土地,它承载着我们的初心与热血。那时迎着朝阳出工,披着晚霞归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豪言壮志响彻云霄。如今重踏故土,风里仿佛还有青春的呐喊。"她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许多老知青眼含热泪,抚摸斑驳的农场旧照,追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峥嵘岁月。
致敬奉献:无悔誓言响彻会场
纪念仪式上,云南省武术协会促进会会长李忠良感慨:"我们用青春为祖国拓荒,值!"原一连老连长以军人风范高呼"青春无悔",七连代表郑小荣则呼吁"健康是晚年唯一财富"。八十二岁的潘先正老师以一套虎虎生风的形意拳展现老当益壮的风采,省武协专家卯劲松的沙家拳、促进会副会长闫春的148式太极拳接连登台,武韵艺术团更以独创的"毛笔拳舞"将武术与书画艺术交融,将"把岁月写成诗"的誓言化作舞台上的力与美。
芳华永驻:笔墨拳脚续写新章
活动现场,藏族博拉秀的欢快节奏与促进会艺术团《芳华》舞蹈交相辉映,重现当年垦荒间隙的文艺生活。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自发齐唱,白发与红袖交织成流动的旗帜。活动尾声,老知青们紧握彼此布满皱纹的手约定:"只要走得动,年年都要回'家'看看!"
五十五年风雨,当年的拓荒少年已成古稀老者,但三万良田作证:他们的青春早已深植大地,化作滋养后人的沃土。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聚,不仅是对热血岁月的致敬,更昭示着一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国奉献的初心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