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役老兵的水利情怀

作者:张丽英    来源:环球在线    2025-07-22 20:56:54
报道:张丽英
浏览数:
0评论

     周宗福是云南省祥云县米甸镇三家朝阳地村的一名退役军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从云南省军区保卫处退役回村后,担任了朝阳地村生产队队长。这一时期,正值人民公社大集体经济体制,为了改善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兴修水利,为全村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针对朝阳地村地处半山区,地形北高南低、数百亩土地缺水干旱,靠天等雨,粮食生产产量低,遇上干旱年,群众吃水都困难的实际。1972年冬春季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认识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干旱缺水。在充分"吃透"村情后,他搭乘马车,来到县城,向县水工队作了汇报,随即邀请了工程技术人员作实际考察,并做了一个"一三八"规划。即:修建一台抽水机站,将清涧美水库流经朝阳地村的西沟水抽到村子后的宾海大沟浇灌农田;用三年时间改扩建洪清坝水库、洪家海子,用八年时间,扩建张家大海子,按期完成规划。

        目标一经确定,他于当年冬春季,就组织群众起早贪黑地奋斗在修建抽水机站的工地上,投入劳动力工日约10000个,投资1万多元,在水工队技术员的支持帮助下,筑起了一座高22米提程的抽水机站、购置了一台108出的水泵,使本村几百亩旱田得到有效灌溉,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紧接着,他又按"一三八"规划要求,从1973年冬春季起到1981年,又组织领导群众连续苦战8年,投工投劳几万个,扩建了洪清坝海子,凤头小村洪家海子,修筑上坝沟渠1千多米,使洪清坝海子和洪家海子库容从原来的4万多立方米增加至8万多立方米,建成了两个小型水库。紧接着,周宗福又再次组织筹划扩建了张家大海,在抓好大小春栽种的同时,抓住秋冬季节不失时机,连年苦干,使原有水库得以有效扩容,库容量达到11万立方米,使水库下山坡田、梯田用水得到缓解。至今,三个海子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效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在扩建张家大海的工程中,周宗福将任务目标分配到户,采用磅称称土计量,其开挖筑坝,清淤土方约五万立方米,坝长169米,高11 米,投入工日约5万个。政府补助4.8万元,使库容达到11 万立方米,能灌溉农田300多亩,至此,历时10余年,全村一台抽水机,三个小水库全部建成。为全村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改变了历史以来朝阳地干旱缺水的面貌,全村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本村青年周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祥云报社通讯员身份,以此题材写了一篇《牛队长治水》的新闻通讯,刊登在《祥云报》和有关刊物上,详细记述了一个退役军人周宗福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天换地的事迹。

        所谓“牛队长”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一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苦干硬干,艰苦创业的干劲。就是一个在水利建设中,不怕困难,不怕"得罪人"、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退役军人!

       现在,随着党对"三农"工作的推进,朝阳地村人栽桑养蚕,种植烤烟,栽培稻谷,发展玉米和时令水果,养殖牛羊,培育后代,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周宗福老兵已辞世四年,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牛队长"带领朝阳地人,牛气冲天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斗在振兴乡村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