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县哈尼第一大寨瓦渣甲寅的云雾山间,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坚实的身影。他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山间的阳光,从军营到哈尼山乡,从橄榄绿到乡土黄,转业军人政哥带着二十余载军旅生涯铸就的钢铁军魂,年过半百的他,眼角虽有岁月刻下的细纹,眼中却始终燃着为乡村振兴奔忙的热血,用健康活泼的心态善待着每一段为驻村工作为村民服务的时光,更用热情与念浇灌着瓦渣甲寅,这片土地的希望。
初到瓦渣甲寅时,连绵的群山曾挡住外界的目光,陡峭的山路让习惯了平原训练的他磨破了鞋底,让政哥摸清乡村脉络的脚步多了几分曲折。但军人骨子里的韧劲,让他从未有过退缩。他揣着笔记本走遍村寨的每一条小路,清晨跟着哈尼族老乡下田看稻谷长势,傍晚围坐在火塘边听大家讲生活难题。有人劝他:“政哥,都这年纪了,歇一歇也没人说啥。”可他总笑着摆手:“在部队习惯了冲锋,到了这儿,乡村振兴就是新战场,哪能随便歇脚?”
这份“不歇脚”的劲头,不仅体现在帮村民解决饮水、修路的实事里,更藏在他为哈尼文化“发声”的笔墨中。“乡村振兴不能丢了文化根脉。”这是政哥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发现瓦渣甲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千年的梯田农耕文明、色彩斑斓的哈尼服饰、婉转动人的“阿迷车”民歌,瓦渣甲寅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棕扇舞、传统服饰里藏着数不尽的宝藏,却因为缺乏宣传藏在深山人未识。“文化是乡村的魂,丢了魂,振兴就少了底气。”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他捡起笔杆当“武器”,把行军壶换成保温杯,白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捕捉素材,成了哈尼山乡的“记录者”与“宣传员”。
为了还原哈尼族“十月年”的热闹场景,他多年跟着村民筹备节庆,从杀猪宴的习俗到祭寨神的仪式,一一记在本子上,再用生动的文字写成文章。有一次,为了拍摄乐作舞的最佳画面,他顶着烈日在晒谷场蹲守半天,汗水浸透了衬衫,却依旧专注地调整角度,只为让镜头里的舞姿更显灵动。
他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真情实感。一篇《阿撒秋之韵 丰收迎国庆》,写出了哈尼族老乡种稻的辛劳与丰收的喜悦;一则《甲寅的四月天:乡村振兴的诗意画卷》,记录了村寨里的温暖人情。这些文章被转载到各级媒体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河县有个藏着“诗与远方”的哈尼大寨,有人循着他的文字来旅游,有人主动联系想帮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说:“政哥的笔,比咱们的稻穗还金贵,把咱们的好日子写出去了!”
如今的瓦渣甲寅,梯田里的稻穗愈发饱满,哈尼族文化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可政哥的脚步依旧不停。有人问他,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为啥还这么拼?政哥望着远处的山寨,语气坚定:“军装脱了,军魂不能丢;岗位换了,初心不能忘。能为哈尼山乡的振兴出点力,看着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就是我现在最有意义的‘使命’。
累不累,他总说:“看着村寨一天天变好,看着老乡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心里比啥都甜。人这一辈子,能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倾心付出,值了!”
闲暇时,政哥会给老战友、老同学发几条消息,聊聊村里的新鲜事,也盼着大家有空来瓦渣甲寅看看。他常说,军营教会他“不忘初心”,而乡村让他懂得“使命在哪,奋斗的热情就该在哪”。半百年纪又如何?只要心中有信念,能为哈尼山乡的振兴出一份力,能让这片土地的生命更加蓬勃,每一天都是充满活力的新开始。
从军营到山乡,用二十多载军魂铸就担当,政哥用行动证明,以半百之年的热血守护乡愁,健康活泼的心情,是对生命最好的善待;而用热情与担当浇灌出的成果,便是岁月最动人的告白。在瓦渣甲寅的山水间,那抹曾闪耀在军营的“军魂”,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光,照亮着哈尼大寨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