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王朋林 吴猛 赵超
何绍泽:国门铁路线上的“安全哨兵”
7月29日凌晨2点多,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越边境的河口火车站大雨磅礴,降雨汇成湍急的水流冲刷着百年昆河米轨铁路。今年33岁的退伍军人何绍泽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挥着铁锹,快速铲除线路旁溜下来的淤泥。不多时,汗水夹杂着雨水滑落脸颊,泥浆也淹没了鞋袜,何绍泽顾不上理会,一直埋头清淤除污。
何绍泽曾服役于火箭军工程部队,有着12年的军旅生涯。3年前,他来到铁路工作,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昆明局)开远工务段河口线路车间当看守工,成为国门铁路线上的一名“安全哨兵”。
今年雨季以来,昆河铁路沿线降雨频繁,给中越米轨国际联运安全畅通带来一定影响。何绍泽和2名工友共同驻守在昆河铁路K461一级防洪看守点,每天轮流巡查461公里至464公里区间3公里的线路,保障跨境列车运行安全。“这一段山体遇到强降水容易滑坡,我们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何绍泽说。
29日零点到8点,何绍泽在这个路段已经冒雨来回巡查了4遍,共计12公里。一夜无事,他总算松了一口气,抹去额头的汗水和雨水,认真地在记录表上写下“安全”两个字。
2020年,何绍泽从部队退伍,入路后他把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到岗位中,每当巡查路过中国国界碑时,他都会朝着界碑敬礼。“一朝为军人,终身有军魂,从军装到工装,我要肩负起铁路人的使命担当,守护好中越米轨国际联运列车的安全。”何绍泽坚定地说。
邓俊坤:为中老铁路防洪搭建“3D”模型
“返航点已刷新,准备起飞!”7月31日上午9时,在中老铁路野象谷站,国铁昆明局普洱基础设施段工务维修技术中心普洱桥路检修工区桥隧工邓俊坤正在操纵无人机进行图片采集,伴随无人机缓缓升起,铁路沿线防洪设备、地质地貌在清晰的摄像头下一览无余。
邓俊坤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先后服役于云南边防武警总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邓俊坤从小对模型特别痴迷,9岁时在学校参加青少年宫活动,第一次接触到了航模,因为连续玩了10多年的各类航模,到了部队他被组织安排进行电子技侦、情报调研等工作。
2021年,国铁昆明局进一步加大科技防洪力度。邓俊坤将自己的业余爱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利用无人机航拍与GIS(地理信息系统)3D实体建模技术,实现防洪工作“肉眼”与“天眼”完美结合、同时发力,使防洪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中老铁路沿线山高坡陡,单是人爬上去就相当困难,邓俊坤还要负重设备完成建模采集工作,每一次收工后,他整个手臂、脚踝都是红肿的,黄衬衣经常变成一幅“盐碱地图”。当天晚上回到工区宿舍,他又急忙将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导入建模系统,开始搭建防洪“3D”模型,经常忙碌到深夜。
“3D建模就是一个‘大家来找茬’的小游戏,第一期建模做好基础底图,第二期建模一结束就可以和上一期进行对比参照,以此反复,直到今年防洪结束。”邓俊坤说。
历时2个多月,邓俊坤和工友们从研和站到野象谷站一共跑了114个防洪点,累计行走了837.6公里,圆满完成了第一期“3D建模”数据采集和模型搭建工作,为中老铁路国内段防洪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熊杰:从不“将就”的维修工区工长
“南昆线大田边站,3时22分报1小时限速,雨量20.2毫米,连续雨量74.4毫米”。7月31日3时20分许,国铁昆明局昆明工务段威舍线路车间大田边线路维修工区工长熊杰正带领职工冒雨巡查,胸前的对讲机传来雨量达限速警戒的通知。熊杰一边安排办理线路限速工作,一边加快了巡查脚步。
南昆铁路沿线山高谷深,位于云南和贵州交界处的大田边线路维修工区管内山势陡峭,高路堤、深路堑地段多,山体上岩层裸露、风化严重,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落石等灾害,对铁路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大雨滂沱,熊杰和工友们脚步稳健,借助手电光对线路两侧路基、护坡、挡墙等重点地段细致检查。暴雨打在他们身上,后又升腾起一层白雾,阵阵雷声震耳欲聋。走着走着,熊杰发现一处涵洞进口淤积,为了使得上劲,他一脚踩进没过膝盖的湍流,用手去摸索疏通淤堵点。30分钟过去,淤积被他清理干净,自己却一身湿透。
2005年从部队退伍后,19岁的熊杰来到大田边线路维修工区从事铁路线路养护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18年。他退伍不褪色,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和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在参与线路捣固时,只因不肯“将就”,他内燃镐上的泥痕总比旁人长上三分。
大田边线路维修工区年降雨量达615.9毫米,管辖12公里线路,管内有防洪Ⅰ级看守点1个、Ⅱ级看守点3个、Ⅲ级看守点3个,防洪压力巨大。熊杰和工友们就这样来来回回走了上万遍,今年以来及时发现并处置护栏外落石、边坡溜坍、水漫道床等水害17件,无一起影响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