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一片绿洲,无水遍地枯黄”。地处金沙江流域的祥云县,地势高于四邻,年降雨量少,是云南省有名的干坝子、老旱区,属全国全省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之一,缺水成为当地最大的发展瓶颈。对此,全县各级在“水”上下功夫,兴修水利,沟渠纵横,打通“七经八脉”,让有“干坝子”之称的祥云大地变成了“聚宝盆”。
曾有“十年九旱”之称的祥云县,因为连年旱灾,天灾人祸使老辈的祥云人背井离乡,在坎坷的茫茫谋生路途传唱着一首“小云南(因过去祥云称‘古云南县’,省县同名而被唤为‘小云南’)一年两季荒,穷走夷方(沿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或‘博南古道’赶马、挑担做小买卖)饿奔厂(到英国人在缅甸办的‘老银厂’打工)”的凄凉忧伤的《赶马调》,离别家园,谋求生计,走上了遥远盼归的漫长的思乡里程。
过去,“山大无柴砍,箐大无水淌”的惨景,长期制约着祥云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生存在有“彩云之乡”美誉的祖祖辈辈祥云人吃苦受穷。人们虽意识到“穷在水上,根在林上”,却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和生产力滞后,而无法改变困境。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拂“彩云之乡”的山山水水,祥云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将植树造林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造林护林工作力度,连年绿化造林锦绣群山,使全县的山峰、山坡和山谷披上了绿装,逐渐改变旱坝的容貌,让祥云各族人民渐渐走上富路。
2013年以来,祥云县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水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在近10余年间,全县完成水利投资逾5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水利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达标、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凸显。
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农村兴,全县各地多措并举兴修水利,积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余万亩,改造渠道5万多米,配套建筑物100多件,使农民逐渐用上了“田间自来水”,解决了渠道供水存在的季节性供水、输水损失大、供水成本高的问题。同时,通过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全县新增水量6000万立方米,水利设施总控制蓄水量达2.19亿立方米,全县行政村通自来水达100%,集中式供水人口人均日供水大于40升,分散式供水人口人均日供水大于20升,人力取水半径均低于800米,水质均已达标,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
“十四五”以来,祥云县立足“千亿产值、百万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水保障需求和县域水情实际,科学谋划各项重点工作,投资261.7亿元,从防洪、供水、水生态和信息化四大类规划18项、245件水利发展项目库,相继实施万花溪水库、鲁地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引水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楚场河禾甸镇米甸镇段治理工程、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等重点在建项目8个,努力推动祥云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