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施甸搭建“六个平台”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环球新闻报道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搭建“组织平台”“宣传平台”“信息平台”“政策平台”“培训平台”“转移平台”构建“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格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输出变有序输出”“由分散输出变集中输出”“由短期输出变长期输出”的“三大转变”,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
搭建“组织平台” 建强劳务输出“主力军”建立就业扶贫工作“1+N+N”责任体系,组建“施甸县就业服务专员”党员队伍,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对标对表,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县、乡、村、组协作联动,“一把手”亲自负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经办人员具体负责、劳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全程负责,确保就业扶贫“不缺位、不失责、不落空”。
搭建“宣传平台”唱响劳务输出“主旋律”利用村级小广播、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国家及省、市、县脱贫攻坚、转移就业扶贫政策举措、招聘信息和转移就业典型。每年春节前后,组织就业扶贫“大篷车”开展联合贫困乡(镇)、联系贫困村、联系贫困户,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三联三送”活动。搭建“宣传平台”正确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切实解决好“不愿培训、不想出去、不敢出去”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转移就业的勇气和信心。
搭建“信息平台”打通劳务输出“主动脉”统筹运用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和“挂包帮、转走访”党员干部,对全县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起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库“两库”。乡镇负责将“两库”数据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平台”,县级和乡镇党委建立“一库十册”总台账,138个村(社区)建立“一库八册”就业扶贫档案,确保就业扶贫信息数据底数清、情况明、方向准和动态共享。
搭建“政策平台”当好劳务输出“主心骨”发挥“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助推就业扶贫”的积极作用,疫情期间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线上服务模式,擦亮“线上春风行动”品牌、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等,落实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农民合作社补贴,外出务工一次性生活补贴及一次性交通费补助等各类就业补贴(助),就业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激励、推动作用有效释放,依托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驻上海工作站、驻深圳工作站、务工地劳动维权部门,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精细化跟踪管理”,切实维护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就业扶贫更加深入人心。
搭建“培训平台”提升劳务输出“主动力”全面整合资源,统筹谋划安排,建立健全就业技能培训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培训实效。采取“培训+就业”“订单式”“预备式”“匹配性”多种培训模式,分期、分类组织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职业能力等培训,重点开展计算机、餐饮、建筑、家政、电工电焊等专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指导、企业孵化、后期跟进等“一条龙”服务,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技能素质。2019年,全县共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37494人次,培训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劳动力25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1人。
搭建“转移平台” 拓展劳务输出“主战场”坚持走“产业带动”、“城镇化推动”、“就地就近转移”、“工业园区吸纳和劳务输出”的路子,打造“施甸县美良园艺有限公司”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品牌,探索搭建市场化就业、园区就业、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就业、扶贫车间就业的组织化就业模式,积极组织实施与省外企业对接“点对点”输出一批、立足县内企业吸纳一批、建立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一批、推动“双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服务工程,劳务输出“主战场”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