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系列八 英雄老山奔小康 ——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中)文山州专场

作者:(记者 喻传宏 徐仕桓 唐雪娇)(编辑 曾炜) (排版 罗钢) (审核 资云波) 环球在线新闻    来源:云南省文山新闻网    2020-07-08 16:23:49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夏万举 彭建清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1评论

环球新闻报道  英雄老山奔小康 ——麻栗坡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纪实(中)文山州专场现场

中共文山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张秀兰发布新闻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向大家报告和分享文山州脱贫成果。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文山州委、州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并通过你们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文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山是全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州8县(市)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马关、广南两县为深度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举全州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的成效。2015年以来,通过2000多个日夜的奋战,贫困人口从65.02万人减少到5.86万人,贫困村从819个减少到59个,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富宁7县(市)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2%下降至1.83%,仅剩的广南县也基本达到脱贫标准,文山州各族群众世世代代的脱贫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拔点作战”,党员干部喊响“让我来”

董干镇马林村委会,离中越边境线仅0.7公里。通往那里的路,15年前我们去过,狭窄、颠簸,足足走了近2个小时。由于有了足够的准备,在车上深入了解董干镇的脱贫攻坚战役后,我们将其列入采访计划。

从住房保障到教育扶贫、集镇建设到产业帮扶、党员带富到群众自力更生……与镇党委宣传委员雷敏的不知不觉交谈,车已稳稳地停在一座崭新的边贸集市。

设备齐全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事厅、规划整齐的临时摊位、鳞次栉比的商铺……受疫情影响,新搬迁的马林边贸集市至今未开门营业。虽然市场冷清,但所有街道、门店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的屋顶,都挂着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

“这个点太难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建了停、停了建,搬了退、退了搬,前后反反复复了两三年。”雷敏说,2019年5月,这里还有20户贫困户没有搬迁或实施危房加固,加之时任马林村党总支书记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让本就最难啃的“硬骨头”,变得越发硬实。

“我年轻,当过兵、当过辅警,打过工,如果组织信任,我申请担任马林村党总支书记。”就在镇党委领导为谁来接替马林村党总支书记一筹莫展时,一封自荐信寄到了镇里。

写信的是马生村小组支部书记王志军。其实,早在2016年,王志军已被群众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但由于建房欠账多,他不得不辞去这一职务,选择外出务工。

2018年初,已还清外债的王志军决定留在家乡,并被推选为马生村党支部书记,投身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

“为了贫困群众,县里的、镇里的、帮扶单位的领导隔三岔五地来,十几名工作队员长期扎在村里。作为一名党员村干部,我不能袖手旁观。”王志军轻轻抓挠着泛白的胳膊肘,声音柔而坚定。

“除两人值班,所有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两人一组,天天进村对还未加固危房和搬迁的贫困户再宣传、再动员,晚上9点到村委会开研判会。一组的韦学成‘让我来’。”王志军主持的第一次村总支部大会很简短,内容就是安排“拔点”任务。

70岁的韦学成是马林一组贫困户,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两个孙子也在外面上学。他既不愿搬迁到新集市,也不愿加固改造房屋,甚至还到处阻挠搬迁的其他村民。

“韦大爹,用土地置换就能搬到新集市,有一间80多平方带门面的铺子,若是加固改造国家有1.8万的补助,您愿意选哪个?”王志军第一次找到他做工作,不听;第二次,不理;第三次,索性关起门来,任凭王志军在门外喊哑嗓子,就是不回一句话。

如此反复10多次,韦学成动心了,但仍下不了决心。王志军又趁热打铁,一边继续上门做韦学成的思想工作,一边动员其儿子和亲戚帮助沟通协调。

“志军,我还是加固房屋吧。现在村里的房子都改好了,我家再不整,怕是抬不起头咧!”一天上午,韦学成主动找到王志军说:“都怪我思想顽固,太对不住你们了。”

那一刻,王志军激动又兴奋。马上联系施工队对韦学成的房屋实施加固改造,保证了马林村与全县同步实现农村危房清零的作战任务。

四月的猛硐乡万亩春茶鲜嫩翠滴,清香沁人。长地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忠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小坝子村在雷场上建起来的一片茶园,给她们讲起了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故事。

2006年,李运忠被地雷炸断右腿。但他身残志坚,带着残腿历时7年修通了宽3米、长260多米的入户路,自办了茶叶炒制加工厂,并光荣加入了党组织。2018年9月,他被推选为长地村党支部书记。

茶是长地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前些年,由于管理和经营等原因,茶农的春茶卖不完、雨水茶又卖不出去,成片老在树枝上。李运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虽然我有残疾,但我是村党支部书记,脱贫致富就不能只想自家的事了。”李运忠说,去年3月的一天,他给乡党委书记赵伟毅发了一条想扩大茶叶炒制加工厂规模,保底收购村里的贫困户、残疾户鲜茶叶的短信,很快得到了赵伟毅的支持。

“在乡领导的鼓励帮助下,我与外面一些茶厂建立了合作关系,炒制好的干茶可以卖到40元一斤。”李运忠说,他现在每天下午收、晚上炒、清晨晒,最多时一天可炒制300多斤鲜茶。去年,全村8户贫困户和3户残疾户在他的带动下,直接经济收入5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万亩绿茵的茶山,不仅让边境线上的山更青水更绿,也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乡党委宣传委员陆通曲说,猛硐乡正全力加快茶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建设和开发,茶已成为全乡稳定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让我来’是新时期‘老山精神’的薪火传承。在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上至县委主要领导、下至普通党员、村干部,个个喊响‘让我来’。”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发瑛说。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麻栗坡县更是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拔点”作战,以“户户清、村村清”行动为抓手,在省、州、县、乡四级125个单位、4139名干部职工参加挂钩帮扶的基础上,抽调356名干部组成95支驻村突击队沉到一线,因户因人“施策”、因村因组“挂图”、因乡因县“建库”,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村党组织书记带头遍访贫困户,带头排除一次次险情、攻克一个个堡垒。

  榜样的力量无穷尽,“让我来”精神深入人心。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动,不仅激发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唤醒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六月的一个傍晚,群山环绕中的麻栗镇石盆村,阳光早早褪去了夏的火辣,散射着千丝万缕的光束,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瓦蓝的天空漂过几朵白云,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美好。

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莫继益老人和儿子正在聊天,儿媳妇掰着玉米,静静地听着,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他们身后的大门上,张贴着“幸福日子国情重,美满生活党恩深,红心向党”“十九大后多变化,党政英明誉天下,爱我中华”两副感恩对联。

“若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家还不知要苦到什么时候……可惜老伴走得早,没赶上党的好政策,过上好日子。”回忆起过去吃糠米、挖野菜充饥的日子,70多岁的莫继益老泪纵横,慢慢转过身去对儿子说:“我家要永远感恩共产党,永远记得那些党的扶贫好干部。”

现如今,莫继益身患肢体四级残疾的儿媳妇享受到了残疾补贴,并在村里担任保洁员,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两个孙子在县城上学,享受教育补贴政策;自己享有高龄补贴、养老金等政策;儿子在附近务工的同时,还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一家人挣脱了贫困的泥沼。

“围歼作战”,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轰鸣的挖掘机、载重机,高高的吊塔,来来往往的运土车,整齐划一、艳色靓丽的民居民房……碧蓝天空下的猛硐街道,俨然一个正在开发的大工地,已彻底看不到2018年“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影子。

从猛硐行政村岩脚村小组搬迁到这里的贫困户王廷芬一家,住进了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和帮建的安居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岩脚村山高坡陡,土地贫脊。2018年9月2日凌晨,连续几日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像恶魔一样肆意吞噬着猛硐的村庄和街道,给猛硐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王廷芬家的房子,也在这次自然灾害中被彻底冲毁。

“当晚若不是村干部发现及时,挨家挨户提前把我们叫醒,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果真是不敢设想。”王廷芬掏出手机,翻开自家房屋被冲毁的照片,仍心有余悸地说:“几面墙全都垮了,家具全被砸烂了,整个家没有一个能落脚的地方……”

天刚放亮,惊魂未定的王廷芬强打精神,想进房子去抢救一些物品,但是被丈夫项村科拦住了:“你还要命不?别再添乱了。听村里统一安排,去街上救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廷芬一家都居住在由政府提供吃住的临时安置点,积极参与到猛硐的灾后重建工作中。直到去年11月,由政府统规统建的猛硐新集市建好后,经过严格的“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审批”程序,她家分到了这套260多平方带铺面的安居房。

“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房子、水电路全都是建好安好的,自己只是补了一些房屋差价,出的钱、费的心很少。”廷芬说,现在,丈夫在附近打些零工,大姑娘在文山读书有国家政策帮助,等小的那个孩子再大点,自己利用一楼的铺面做点生意,一家人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我的妈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一个有爱心的带头人,时时刻刻想着村民的冷暖;我的妈妈是一个能干的带头人,让村里一条条小土路变成了宽大平坦的水泥大道……长大了我也要像妈妈那样,为别人做很多很多的好事。”这是麻栗坡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邓朝康写的一篇日记。

邓朝康是天保镇小寨行政村荒田村小组的一名留守儿童。在他4、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的爷爷很早去世,奶奶也改了嫁,只剩他和70多岁的老祖相依为命。他日记里的妈妈,写的是小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仕珍。

“朝康从小就缺少母爱。而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职责,没想到他一直记在心里,常常在作文里表扬我。”蒙仕珍说。

除了平时生活上的接济和关心,蒙仕珍更加关注邓朝康的学习,只要学校开家长会,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去。去年放暑假时,她早早地开车来到学校,帮助小朝康收拾行礼物品,前前后后地忙碌着。一向乖巧懂事的邓朝康,却一反常态地木讷而紧张。

“小康,没考好吗?”他摇摇头。

“身体不舒服?”“不是。”

“和同学闹矛盾了?”“没有。”

“那……”“蒙孃,我想叫您‘妈妈’,行吗?”

听着邓朝康特别认真的话,蒙仕珍热泪盈眶。这些年,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可怜的孩子,她付出了比对自己家庭、自己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蒙仕珍心里,她也早已把邓朝康当作自己的儿子。

王廷芬一家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故事、蒙仕珍和邓朝康之间的“母子”深情,仅仅是脱贫攻坚“老山战役”千千万万个脱贫故事的写照之一。

针对整户完全丧失劳力、无劳力、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等十类人员,麻栗坡县从细处着眼、小处发力,坚持把扶贫政策落实作为保障民生的关键举措,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万元和社会捐赠资金,采取精细保障措施,专项用于返贫防控救助。2019年,共启动救助87278人,发放救助金71.7万元;签订赡养照料协议1246份,集中供养98人;对302名困境儿童实施助学,对523户残疾人实施改造无障碍项目。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