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在大江的上游
汹涌奔腾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涌而来,在告别了雪山、进入亚热河谷后,告别了凝重,把从雪山带来的精气神变成细小的水珠,洒向天空。这些水珠凝聚成了雾,轻柔地滋润着沿江的土地,养育出了一个优质茶区。而昌宁,更是以扼沿江茶区上游的独特优势,以上山上水产出的上品,于1986年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基地县,在全国乃至全球茶业界占据了重要位置。
“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记述昌宁。的确,在充满了线型特征的古代交通史中,昌宁是“凿石为梯,穿云为路”之不二门户,没有这里的中转,就无法叩开曾经驼骑出没的古道南端的茶乡茶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之重要支线在昌宁分成了三岔,又殊途同归,并入了主干线,将昌宁及以南的茶叶送到了外地茶商的商铺里,送到了说着不同语言、长着不同肤色的饮茶人杯中,滋润了无数人的生活。
“云雾山中出好茶”。茶叶尤其是优质茶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产。早在公元8世纪,唐代学者陆羽率先总结出茶树生长适应的生态环境,他确认在向阳山崖上阳林中的茶品质好,而生长在阴山坡谷的差。后来,唐代韩鄂,宋代赵汝砺、宋子安等,更进一步阐明茶树适宜于多雾露、气候冷凉山区,并提出茶树“畏日”、“畏寒”,不宜太阳直射。
虽然陆羽因受疆土、交通等的制约,并未能涉足于滇西至滇南的沿澜沧江而分布的这个茶区,但其茶经里所述好茶的生长条件,仿佛是为这里而写。众多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都在证明着澜沧江流域的这个茶区,是茶的故乡。而扼其上游的昌宁,更是以20余万株生机盎然的古茶树,见证着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从被发现到今天的整个历程。
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相对高差2267.9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境内云雾期长,晨雾暮霭,温差小,湿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世代沿江而居的昌宁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采摘加工野生茶叶,并将茶叶移植进行栽培。据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官绅在昌宁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在《新编保山风物志》中有如此叙述:“藤茶嫩叶呈红色,加工时先将鲜叶煎炒,然后轻揉、晒干,再将干茶用纱布包裹着,置于糯米饭上熏蒸,而后在木模上压制成块状,晾干……正宗的碧云仙茶,汤色青翠透亮,经久耐泡,回味悠长,但产量极微,价格昂贵,非富豪显宦是享用不起的。”
如果说《新编保山风物志》中的叙述,算不得正式的历史,那么《景泰云南图经志》里的记述,则无需任何解释。在这本书里,记述了当年的湾甸土知州,今天昌宁县域内的湾甸、更戛、勐统几个乡镇里与茶的记忆:“其孟通山上产细茶,谷雨前采者为佳。”细茶,大约便是现在依然存在,被当地人称为小茶的野生茶;而孟通山,大约也就是现在的勐统镇或周边的哪一座山吧。毕竟古时的地名多如今天中英文翻译的音译,徐霞客游记同样如此。
传说也许只是传说,但境内的20多万株古茶树,则亲历了昌宁茶叶的发展与变迁。2006年5月,昌宁县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科所和云南农业大学四家科研院所的7位茶叶专家,对境内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科学鉴定。专家组认为,从昌宁的大茶树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其中,漭水镇茶山河的红裤茶树高15.8米,树幅6.7×8.0米,基部干围3.4米;田园镇石佛山的柳叶青大茶树树高14.8米,树幅11.8×10.6米,基部干围3.03米。这些植株不亚于云南省已报道的千年古茶树,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飘香的碧云仙茶已成为历史绝唱,古道马帮的铃声已被时代的车流淹没,但古老的茶树群却子子孙孙在昌宁这片土地上谱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篇章。1930年初,昌宁茶叶种植开始形成规模;1949年,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067亩,产茶30多万公斤,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和13%;1958年,建成红茶精制厂;1985年,县红茶厂生产的红碎高档2号获部优产品称号;1989,滇红一级被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西部六省区名优茶誉评会,红碎2号高档茶获得“陆羽杯”殊荣,温泉尼诺茶厂生产的烘青绿茶获“金钟奖”;1992年,烘青绿茶被评为西部地区名优茶“陆羽杯”奖,1995年获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1997年,“雪兰”绿茶则飘洋过海,夺回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金奖;2001年,尼诺茶通过云南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云南省名茶,获中国昆明首届春茶交易会金奖;2002年,尼诺绿茶、中山雾毫双双获第二届中国昆明春茶交易会金奖……历史上金光闪闪的奖杯,还有近年来获得的“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认证、雨林联盟认证等这些,足以证明昌宁是生产加工优质茶叶、研究发展茶文化的理想之地。
“一杯清茶,从土屋端到书斋,从乡野捧到宫庭,至今还在八仙桌上,从古一直香到今天。”这是昌宁游子对家乡茶叶的咏叹。的确,无论你对茶叶的感情有多深,对茶乡的了解有多少,只要走进昌宁,就能在虽经千年风雨仍生机盎然的古茶树里读出“千年茶乡”的韵味,在隐约可见的古道马蹄印里找到曾经的繁忙,在万顷绿色茶海和优质茶品中看懂茶文化的内涵,在茶乡人家热气腾腾的杯中感受文明、和谐与开放,在茶歌茶舞茶艺里体味茶乡昨天的辉煌、明天的希望。
一条大江,从古至今从这里流过;一条道路,从古至今从这里穿行;一片茶叶,从古至今从这里飘香。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进,可全球三大饮料之首的茶叶,在所有爱茶人心中的位置却永远不会改变。茶消费热潮涌动、茶文化方兴未艾,昌宁,正成为更多喜茶爱茶人神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