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沧专场现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沧市专场,这也是本阶段的第十场发布,将由临沧市主要领导、基层干部“四级书记”介绍临沧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先生;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贵祥先生;
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书记黄光富先生;
中共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党委书记董波先生;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荣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昆明市和临沧市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书记黄光富答记者问 中共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党委书记董波答记者问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荣答记者问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贵祥答记者问。
中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书记黄光富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朋友们对双江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目前,有优质茶园25万亩,茶农13万人,茶产业综合产值52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60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925元的50.3%,茶产业是双江县传统支柱产业。
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临沧市委、市政府创出“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品牌,是临沧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是临沧把茶产业优势结合公益扶贫、消费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双江县作为重点产茶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茶产业扶贫中,依托“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品牌,把茶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在扶贫茶制作上助推脱贫攻坚。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茶农”的方式,由合作社按企业要求组织贫困户茶农按标准生产,企业向合作社统一收购。从2242户贫困群众中收购茶叶原料180吨,贫困户茶农人均纯收入达1370元。二是在扶贫茶的销售上助推脱贫攻坚。在扶贫茶的销售上,我们采取举办双江“10·17牵手号”扶贫茶启动仪式、发布义卖倡议书、动员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献爱心认购茶饼;在东方航空公司“东航e家”“东航优选”“东航幸福超市”等平台设立扶贫专区帮助促销;依托县、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电商销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加扶贫,一方面群众在电商销售中增加了收入。三是在扶贫茶提取扶贫慈善资金上助推脱贫攻坚。
我们制作了价格分别为66元、166元、266元、366元、466元/饼的5款产品,按销售价格提取10%的扶贫慈善资金,用这种方式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在聚集各方力量上助推脱贫攻坚。我们发动企业加工扶贫茶,发动部门、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购买扶贫茶,要求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的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格局。五是在做强茶叶产业上助推脱贫攻坚。通过销售扶贫茶,我们实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1.74亿元的20%,提取扶贫慈善资金340万元,用提取的扶贫资金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全县75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5200户近20000人种植茶叶26000多亩,人均1.3亩,茶产业人均收入3400元,占全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9702元的35%,茶叶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通过依托“10·17牵手号”临沧扶贫茶的“五个助推”效应,2018年,双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
中共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党委书记董波答记者问
南美拉祜族乡隶属临沧市临翔区,是我省为数不多的高寒贫困、拉祜族群众聚集区和少数民族“直过区”。全乡有1263户4826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72.3%。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主动担负起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手把手服务”,带领全乡各族群众转变观念、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前“见到外人就跑开”的拉祜山村已经于2019年底实现了整乡脱贫摘帽,并成为临沧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激发拉祜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脱贫的关键。为此我们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讲实话、说变化、感党恩、谋幸福”教育活动为抓手,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
通过“面对面”抓宣传讲政策,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意识。511名各级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围火塘、进地头、拉家常等方式,手拉手帮助算收入帐、产业帐、建房帐,不断改变拉祜群众靠山吃山、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思想。一些以前不敢、不想出门的“家乡宝”开始外出务工,2019年,全乡转移就业586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以组织“周五洁净日”“卫生评比”等活动为抓手,长期人畜混居、围着火塘睡等不卫生、不科学的生活习俗得到了摒弃。以前,家里连牙刷都看不到的南美,如今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
通过“手把手”教技能抓产业,切实增强群众脱贫致富信心。我们先后组织了茶叶加工,花椒、烤烟、蔬菜种植,生猪、山地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实用技术培训,让拉祜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方式发展产业。仅2019年,就举办各类培训214场次,受训人员3789人次。全乡已形成了“长、短、特”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各类产业约6.7万亩,成立合作社18个,覆盖所有农户,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超3000元。以前“头天发了扶贫洋芋种,第二天就煮煮吃了”的村民,如今种起了万元田。我们乡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云南省生态乡(镇)、国家3A级景区、省级拉祜族风情小镇。
通过“户看户”学先进促动力,切实激励群众感恩奋进。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和选树,大力宣传乡内外脱贫先进事迹,王永芳、罗致被市级表彰为“光荣脱贫户”,王永芳被评为临翔区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切实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从先进典型中学会感恩、学会自立。
现在的南美乡,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不断提升,比学赶超、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氛围已经形成。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荣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朋友们对大树村和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大家好,我叫杨世荣,是临沧市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党支部书记。从1973年我担任生产队保管员开始到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和党员群众一起奋斗,见证了大树村村民从过去的愁吃愁穿到今天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作为一名贫困村的村支书,只有让大家生活富裕了,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才能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不辜负党的重托。脱贫攻坚开始后,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我和村班子一群人不厌其烦跑部门、找项目,带着群众修路、领着群众建房,带头在茶园里建盖圈舍养鸡,探索林下养殖致富门路。甚至还无偿为贫困户垫资建房。
我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小家,患重病的八旬老父,两个先天四肢残疾的儿子,两个孙子、儿媳和老伴。但对于我来说,家庭再特殊,也只是小家。村民信任我,党员选我当支书,自己再难也要把群众的事办好。
为处理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特别的作息规矩,早上6点起床,不惊醒老父和老伴,喂好鸡、弄好一天的猪食,然后照顾好老父服药和饮食,安顿好残疾孩子,再骑上摩托到村里处理村务;无论镇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或者外出考察学习,多晚我都要回家。有时村上的事务太忙,勤劳朴实的老伴和儿媳就会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这样一坚持就是30多年。感谢家人的理解,我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全村脱贫攻坚的事业中。
几年下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全面实现硬板化,家家都喝上干净水,户户都有安居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烤烟、茶叶和林下养殖已经成为经济支柱;“党支部+合作社”的“林禽模式”已经成为云县山区生态农业的典范;工商注册的“大树茶园鸡”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2019年,全村入社农户17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3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20元。集体经济发展举措得到了省委、市委和县委领导的肯定;我们村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光荣称号。
如果没有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我们村还会在贫困中苦苦煎熬,“听党话、跟党走,生活才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成为我们村民的心声,衷心感谢党、感谢政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只是做了一名支部书记应该做的工作,上级却给了我诸多的荣誉,云南省“百名好支书”“感动临沧人物”的荣誉都在鞭策我更加努力奋斗。目前,我们正在把大树村发展定位为山区乡村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示范村,欢迎大家来临沧、来云县、来大树村做客。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贵祥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对临沧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刚才这位记者所提的问题,是今年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一个“加试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临沧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做好两个战役一起推进,确保了疫情防控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了脱贫攻坚得到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下面,我用“三个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第一个“三”是“三个一”。一是第一个启动将脱贫攻坚队伍转身变成疫情防控队伍。这个转变非常迅速,在各村、各寨都有我们的工作队员、驻村单位,队伍的迅速转变,让我们可以迅速地调动群众共同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实现了厅级领导包县、处级领导包乡、科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全覆盖,全市968个定点扶贫单位、3.4万名结对帮扶干部扛起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个责任”,做到了一支队伍两个战役一起扛,两个战役同促进。二是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复工复产。省委、省政府在2月份时提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区推进疫情防控。临沧疫情得到控制后就不戴口罩,马上转为复工复产,率先把扶贫车间、扶贫龙头企业作为复工复产的重点来抓,对所有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整个复工复产的重点来服务,实现了“点对点、包企业、包车间”,有效降低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后续巩固的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点对点的进行劳务输出,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第一批输出600多人,第一时间迅速弥补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三是迅速运用媒体帮老百姓带货直销。因为疫情防控人员没有流动,人不流动但货物要流动,人们不能像过去一样去街上买,我们就要求各级领导包括市领导都要帮老百姓带货直销,尽快把老百姓的产品卖出去,卖到上海、卖到内地,各个县区的老百姓把自己的特色产品拿出来进行带货直销,把老百姓带入小康,让消费者吃到健康的食品。
第二个“三”是“三个动”。干脱贫攻坚工作也好,干疫情防控也好,干其他任何工作也好,都要把调动群众作为首位来推动。我简单把这些工作用“三个动”来回答。一是发动群众。必须发动群众内生动力来脱贫致富,群众不动脱贫攻坚是不可持续地,抗疫也需要发动群众来搞好自己的卫生,同时也是对抗疫的支持,只有群众对疫情有所了解才会形成强大的防线,通过发动群众将疫情防控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调动干部。通过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参与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要干部带着干、领着干,群众就会跟我们一起干。这也是我们在这项工作当中克服疫情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三是舞动社会。通过让更多的帮扶单位关注脱贫攻坚,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向全社会宣传防疫知识,让全社会增强自觉意识。
第三个“三”是“三个结合”。在脱贫攻坚、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做到收官不收兵,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与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提出了“百日提升行动”,从收入、就业、产业、村庄提升等提出了“六个提升”。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正在开展“三清”行动,每个提升要“户户清”,每个提升要“项项清”,每个提升要“账账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云南省常态化疫情防控要做到七项行动,开展常态化的爱国卫生运动,我们要通过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让群众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二是把脱贫攻坚的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临沧的实践是并行的,两条腿一起在走。目前,临沧正在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用示范村来带动其他村,自然村全部按照要求进行环境整治。三是把脱贫攻坚形成的好机制与常态化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把“群众动起来、干部动起来、社会动起来”等这些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机制延续下去,并转化为具有临沧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这样边疆的富裕、稳定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