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专场发布会主会场
2020年8月19日下午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专场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市专场,这是本阶段的最后一场发布会,也是我们本系列的最后一场发布会。本次发布会将由昆明市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领导、基层干部和群众介绍昆明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昆明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喜良先生;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学农先生;
昆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周开龙先生;
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党委书记罗雄先生;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村民王军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及昆明市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首先,请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学农答记者问、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党委书记罗雄答记者问、昆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周开龙答记者问、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村民王军答记者问。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学农答记者问
谢谢记者的提问。昆明市目前已全面实现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减贫目标,但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高度看齐、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标准不变、靶心不散、力度不减。以“四个不摘”为基本遵循(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牢固树立“户达标、村提升、县清零、整体巩固”总体目标。重点聚焦“两不愁”打好“促增收”提升战,围绕“三保障”打好“稳脱贫”巩固战,全面提升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效,高质量完成全面小康收官任务。具体做到“三实三化”:
一是夯实动态监测,具化帮扶针对性。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健全返贫预警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做到发现苗头、及时响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从“扶、带、帮、引、提”等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帮扶,确保问题动态清零,不发生返贫和新增贫困。
二是压实责任主体,深化举措成效性。立足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指挥部组织领导作用,持续开展“百日提升行动”。重点抓好稳定就业、产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提升等举措,紧盯易反复反弹问题,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力保脱贫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加强已建成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行维护,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注重项目“建管用”,实现工程“真管用”;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举,持续开展“三讲三评”活动(驻村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弘扬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挖掘昆明扶贫经验、讲好昆明扶贫故事、传递昆明扶贫声音。
三是抓实产业就业,强化增收持续性。以稳住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关键,以组织化程度提升为核心做好产业深化与就业强化。深入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围绕东川花椒、寻甸肉牛、禄劝中药材等“一县一业”发展,在高原特色农业产地基础建设、产业体系完善、产品加工打造上出实招、见成效;坚持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一起抓,顺畅主城区转移就业和接收安置协作渠道,“一对一”服务、“点对点”用好建档立卡劳动力;以消费扶贫带动增收减贫,全面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建立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和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全面推进已脱贫地区农产品进机关、进市场、进社区、进企业,确保扶贫农产品“最先一公里”产得出,“最后一公里”供得上。
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党委书记罗雄答记者问
感谢记者朋友对汤丹镇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红色血液暖人心,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我们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镇村组干部逐户逐人“包保”搬迁群众,为贫困群众讲政策、讲前景、算细账,让他们搬得明白、搬得放心、搬得高兴。号召村党员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带头搬迁,带头落实相关政策,让搬迁群众学有榜样。镇党委、政府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已搬迁进城安置点进行参观,用现实说服群众,使他们更新观念,放下包袱,消除顾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搬家服务队,共有搬家服务队员171人,为搬迁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做好土地流转、种养托管、牛羊寄养、搬家入住等服务。通过多方式宣传动员和真情帮扶,真正使群众从“要我搬”变为“我要搬”,60天实现2251户8244人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二是进门服务“手把手”,搬离深山“稳得住”。我们第一时间成立汤丹镇派出党工委,组建楼栋党支部、党小组和安置点为民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社保、就医等公共服务。坚持“包保”干部“一包到底”,向搬迁群众发放“一卡两册”(便民连心服务卡和便民手册、文明手册),并“手把手”进行教育培训。统筹划片安置搬迁学生就近就学,协调开通易地搬迁点至学校的公交专线,做到能通尽开,并统一为学生办理乘车卡,实行三年(2019年-2021年)免费乘坐公交车(仅限学生本人)。抓好搬迁对象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工作,整合各方资源,从高从优落实政策,织牢低保、医保、养老保障网。
三是因地制宜促增收,产业发力“能致富”。我们大力发展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高海拔气候资源,大力开发“雪上一枝蒿”“藤乌”等中药材种植,发展高山毛竹、甘蓝、刺脑包、马铃署等特色种植,保障群众在搬迁后仍然有土地流转收益,并可到产业基地务工。同时,抓实就业增收,成立15支就业小分队,采取“精准摸底+技能培训+精准推荐就业+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的模式,多渠道实现就业。易地搬迁有劳动力人口5022人,实现转移就业4346人,有劳力搬迁家庭全部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就业,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6.5%。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绑定,保证搬迁贫困户每年可获得稳定收益300元以上。落实生态修复补偿政策,将有条件的2300亩土地全部纳入2019年退耕还林项目,通过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木,不断恢复搬迁区域生态环境,并通过国家补贴和投工投劳,增加贫困户生态扶贫收益。通过各项增收措施的落实,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保障了在城区的稳定生活。
四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新举措“可融入”。我们汤丹镇梨坪村有一户6口之家,因妻子失去双手,家中缺乏劳动力不敢搬迁,但在通过各方面帮扶引导后,他们选择大胆的搬入城市生活。搬迁后,通过“三讲三评三诚信”和“五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他们不等不靠,实现了家庭年增收过万元。户主外出斗南花卉市场务工月均增收千元,残疾妻子摆地摊经营月均增收500元,父亲医疗得到保障,母亲在农村公岗务工并照顾两个孙子读书,大儿子努力学习成绩排名班级前三,在读幼儿园的小儿子表示要像哥哥一样努力学习做优秀的人。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事例激发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努力转变,融入全新的城市生活。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汤丹镇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实现了“搬出大山拔穷根”的目标,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昆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周开龙答记者问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昆明市扶贫工作的关心,今天提出的问题,也是昆明市继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之后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是自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最多的一项工作。前期,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下一步,昆明市扶贫系统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五个一”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面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
一是锁定一批防贫监测预警重点对象。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全市农业户籍和农村常住人口全部实施防贫监测预警。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
二是建立一支防贫监测预警队伍。建立县区防贫监测网格化管理机制,做到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村级设立监测员,每月开展入户遍访,开展动态监测工作;乡镇建立审核组,对村级上报的监测预警对象100%入户进行复查;区级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日常工作,并对监测预警户进行复核认定。
三是完善一套防贫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昆明市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户建立电子化信息档案,实施五级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四是制定一套防贫监测识别办法。通过农户自主申报、监测员监测识别、综合评价三种识别方式实时检测预警对象,利用“昆明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共享平台”与卫健、残联、教育、人社、民政、公安、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围绕因病、因灾、因残、因学四个主要因素,自动化抽取比对,精准锁定脱贫不稳定、返贫和新致贫风险较大人群。
五是打出一套防贫帮扶“组合拳”。对监测预警户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区别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防贫干预措施,防止由濒临贫困转变为返贫或新增贫困。Ⅰ级预警户以“扶”为主,争取政策帮扶最大化和精准化;Ⅱ级预警户以“带”为主,通过产业项目带动、金融扶贫重点帮扶;Ⅲ级预警户以“帮”为主,采取社会救助、临时补助、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形式帮助其减轻家庭负担;Ⅳ级预警户以“引”为主,重点在扶志、扶智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技能、创业培训,实现稳定就业;Ⅴ级绿色标识户以“提”为主,重点制定激励提升措施,实现稳定增加收入,并带动更多农户积极发展。对实施五级分类帮扶后,仍然解决不了收入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由区级层面每年统筹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通过救助资金兜底帮扶解决,确保脱贫不返贫,困难不致贫。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村民王军答记者问
我叫王军,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的一名苗族青年,今年33岁,家有5口人。由于我父亲几年前生病去世,家庭突然遭遇变故,自己既缺资金又缺技术,加上女儿刚刚出生,家里陷入了贫困。
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我感到很惭愧。我暗自下决心,给自己鼓劲,绝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大好政策,一家人一定要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我主动寻找脱贫办法,通过种植荷兰豆增加收入,终于在2018年底光荣脱贫。
我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不等不靠,探索发展新产业。被列为贫困户后,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多次到我家为我讲解脱贫相关政策,我经常参加镇政府组织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在网络上学习、了解适合我们村气候和海拔的农作物种植技术。结合自己当农民种地的经验,我决定大胆尝试荷兰豆种植。2017年,我家种植荷兰豆4亩,收入3万多元,荷兰豆的成功种植点燃了我的热情。2018年,我扩大种植规模,5亩荷兰豆收入6万多元,这一年我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二是吃苦耐劳,带领村民同致富。基地离我家有一段距离,为了更好的照看荷兰豆和照顾一家老小,2019年6月,我购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往返在家和基地之间。我每天六点起床,喂好家里的鸡和猪,七点准时出门,一整天都在基地干活,晚上七八点天黑了才回家,中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基地旁临时搭成的简易棚里随便应付一下,2岁的儿子也是每天都带到基地里去。
基地上忙不过来时,我也会临时雇用四五个村民来帮忙。这样一来,我在自己发展产业的同时,还为同村的贫困户提供了本地零工的岗位。周边的农户看到我家靠种植荷兰豆脱贫致富,纷纷向我讨教,我也毫无保留地为乡亲们讲解,手把手地教种植经验。在我的带动下,朵本拉村一半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荷兰豆的种植。其中,建档立卡户有17户,每户都增加了5000元以上的年收入,这让我们朵本拉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真正有了新气象。
三是拥有梦想,齐心协力奔小康。我们村现在通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家盖起了新房。以前我家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犁地的老黄牛,现在我家买了3辆车,一辆农用拖拉机开去山里拉洋芋、包谷,一辆面包车用来跑基地,还有一辆小轿车是一家人出门做客或者去昆明的时候开。
我的梦想就是把现有的荷兰豆种植基地再扩大,过两年把自家的房子加盖一层,再建一个新厨房。
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什么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劳苦干,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好生活。党和政府的政策这样好,我相信,我的梦想一定会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