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挺括的航空制服穿在新生身上,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象征,更是一场“能力拓展+价值塑造”的教育启蒙,近日,云南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新生制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学院以“制服为媒”,通过“德技融合、产学融合、小我与大我融合”的育人思路,为高校应用型专业拓学赋能提供新样本,也让即将投身民航事业的新生们,清晰了“从校园到蓝天”的成长路径。
制服背后的“拓学密码”:不止仪式感,更是能力与价值的双重拓展
“这套制服的每一粒纽扣,都对应着一项需拓展的核心能力——礼仪规范、应急处置、多语沟通,缺一不可。”仪式现场,学院党委负责人杨洲的话点明了制服授予的“拓学深意”。不同于传统授服仪式,管理学院将“能力拓展”贯穿全程:新生接过的不仅是制服,还是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活动现场全体新生起立,齐声诵读“航服专业八荣八耻”,铿锵誓言回荡在报告厅内,定格成青春最郑重的承诺。
“以前觉得航空服务就是‘微笑服务’,现在才知道要学急救技能、懂国际民航规则,还要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新生小曾的感悟,正是专业“拓学”成效的缩影。据悉,管理学院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已构建“课堂学理论+模拟练技能+航企践真知”的拓学体系,此次制服授予仪式,恰是为新生划定“能力拓展路线图”的关键一步。
锚定民航强国需求:以“三融”模式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痛点
“当前民航业向‘智慧化、国际化’升级,需要的是‘会服务、懂技术、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打破‘学用脱节’的壁垒。” 杨洲在讲话中表示,一定要践行 “三融”拓学育人模式:一是德技融合拓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学习;二是产学融合拓技能,联合多家航企共建“实景化”拓学基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三是小我与大我融合拓志向,在课程中设置“民航强国”专题模块,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航空物流、绿色航空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明确“个人职业成长与民航强国建设” 的关联—— 正如杨洲对新生的寄语:“你们的每一次航班服务,都是在为‘中国民航’这张国家名片增光,把个人理想融入行业发展,就是最有价值的‘拓学’。”
拓学启示:应用型专业如何让“成长看得见”
此次仪式既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 “启蒙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也为高校应用型专业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通过“具象化的仪式”让学生感知专业价值,通过“清晰的能力拓展路径”减少学习迷茫,通过“与行业需求、国家战略的链接”提升学习格局。正如举行仪式的初衷:“‘拓学’不是盲目拓展学习内容,而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用’,最终实现‘能力拓展’与‘价值实现’的同频。”
“穿上这身制服,就想早点学好本领,在航班上为旅客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民航的专业与温暖。”新生小王的话,道出了这群“准民航人”的拓学目标。随着管理学院“三融”模式的深化,未来将有更多新生通过系统化拓学,从校园走向蓝天,在民航强国建设的赛道上,书写“能力拓展、价值实现”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