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闻报道 日前 环球记者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据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40周年。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思绪又一次把我拉回到人生轨迹的起点,潜藏在心底的记忆像一幅幅画卷在脑海里清晰鲜明的展开……
一、幼年找到那面旗
在我牙牙学语的幼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记得最早学会的第一支军歌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印象最深的电影是《鸡毛信》。小时候我心里最敬佩的英雄是毫无畏惧扑向战火的上甘岭英雄黄继光。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我亲眼见到了工人叔叔建设新工厂的壮丽场面,我亲眼见到农民农耕的喜悦,甚至还听到滇池湖畔漂来优美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场面感染了我,鼓舞了我,男兵的威武帅气,女兵的英姿飒爽吸引着我的童心,我羡幕女兵,走在大街上,只要看见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就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常常期盼着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
二、用自己行动捍卫那面旗
1959年3月,我梦想成真,被特招入伍,走进了昆明军区文工团。那时,我刚满12岁,带着红领巾,蹦蹦跳跳当了一名文艺兵,自从踏进军营,我开始投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人生活,我和战友们认真学习部队的规章制度,认真研读毛主席的书,真心实意学雷锋做好事。我们刻苦钻研业务,在汗水泪水湿透了青春的肌体中,在千锤百炼的训练中,终于登上了为兵服务的舞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和战友们穿越往返在千里边防线上,为连队战士,为边疆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做慰问演出。我们奉命到中缅勘界前线慰问剿匪部队;到滇南河口边境冒着敌机的轰炸为“援越抗美”的我军官兵演出;后又奔赴老挝战场慰问“援老”部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保障工作。我们和连队战士同吃同住,风餐露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凝结了
1982年4月,我调到昆明军区安置老干部最多的军区西站第一干休所工作。在进所居住的269位离休老干部中,90%以上都是老红军、老八路,其中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有87人。我在这英雄辈出的群体中工作,耳濡目染地聆听到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