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环球记者从相关部门据悉 由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组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暨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顺利召开开幕仪式,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生态文明。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与交流部主任胡勘平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修玉研究员、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樊志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南京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建龙教授、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永平研究员、云南大学李伟教授、云南大学郑蔚教授、云南大学徐媛媛教授、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欧阳志勤研究员、云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王云斋研究员等从事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复旦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林业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青年学者参与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永平书记、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云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伟教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媛媛教授进行了发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永平书记提到,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但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兼具紧迫性与艰巨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凝心聚力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引领七彩云南绿色发展,能够实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并可以引领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迈上新台阶。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提到,此次论坛聚焦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模式研究,分设云南的绿色发展、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高原湖泊保护、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通过跨越古今的追溯和比较,总结经验模式,探讨云南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型与创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云南贡献。
云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伟教授提到,挖掘云南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云南以其边疆性、民族性、生物多样性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知识,较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挖掘民族生态文化,是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路径之一。
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媛媛教授提到,云南大学虽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但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义真理”,以建设成为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为己任,本次研究生暑期论坛正是本项目中的阶段性研究又一内容之一,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的到来,将极大地拓展云南生态文明研究的视域及研究方法,推进美丽中国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深化各区域、各民族环境文化的交流及发展,促进西南及全国、全球生态环境和谐、健康、永续的发展。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国内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将对参会学员进行理论和方法指导,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研讨和交流,共同围绕“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视野,激发青年学者关注现实的情怀,拓宽青年学者学术思维,促进国内外生态文明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力图让国内外有志于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青年学者接触生态文明研究前沿问题,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供新思考、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