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村村民在竹艺馆进行竹编作业
日前, 环球记者从临沧市委宣传部据悉 清晨,山间雾气缭绕,置身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中山村千亩竹海静静漫步,竹叶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百余年来,村里人靠竹吃竹,筲箕、簸箕、背篓等竹编品远近闻名。而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工具的需求小了,村里人不得不放下这门手艺,寻找新活路。
村民李志仙去了城里打零工,每天七八十元的收入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已不算低,但家里还有生重病的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这点钱就显得捉襟见肘。如今,加入竹编合作社,学了一门手艺,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脱贫在望。
如何依靠产业摆脱贫困?临沧市立足资源禀赋,集中精力抓好特色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实现产业扶贫长效化。
找准优势,县乡村只能抓一个主导产业
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临沧市,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资源极其丰富。在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2187万亩产业基地,甘蔗、坚果、茶叶等种植面积均在全省前列。
“产业有基础,但加工问题、市场问题和品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资源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收入。”临沧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市委书记杨浩东说,要推动解决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等问题,就要找准优势,选定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
“我们明确要求每个村、每个乡、每个县只能重点抓一个主导产业。” 杨浩东说,临沧以自然村为单位,列出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张表”,组织召开了1.5万多场次群众大会,开展“发挥村内优势,定位本村方向,提出解决办法”大讨论,自主选定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我们村有一千多亩竹子,还有上百年的竹编历史,为啥不把竹编技艺再捡回来?”在群众大会上,中山村群众达成共识——把曾经的竹编手艺变成产业。
传统的竹编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只有加入新的设计元素,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中山村专门聘请了一位四川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把从前功能单一的筲箕、簸箕、背篓等竹编产品变成具有艺术功能的商品。
在近800平方米的竹艺馆内,李志仙和10多名村民正向老师傅“取经”。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李志仙已能熟练编制果盘、花篮。
竹艺馆这两天接了1500件商品的订单,李志仙边学边做,“编一个30块钱,我一天能编5个。在家编,还不耽误照看我家那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