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阳:“N+1”脱贫帮扶机制催生出朝阳产业
环球新闻民生报道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镇是弥勒市政府所在地,经过“2镇1乡1区”合并后,辖区面积389.4平方千米,集城区、坝区、半山区、山区为一体,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全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何破解“一镇四元”的发展问题,完成中央的脱贫攻坚使命任务,弥阳镇历经上山下乡的反复审视、分析、研究,最后推出“N+1”脱贫帮扶机制,以城区先进社区多头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举破解了多年来制约全镇发展的短板,并催生出小蜜蜂、天竺葵、鲜食玫瑰、脆红李、黑山羊等特色新兴产业,使全镇昔日的4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转身,变成“幸福村”。
“N+1”帮扶机制,“1”指该镇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N”指该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于市区、郊区的农居混合型社区,这些混合型社区从思想孵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镇15个社区分别对应帮助4个贫困村,以各社区的优势、技术、资金等倾力帮扶全镇4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母乃村:昔日的穷沟沟,今朝的幸福村
母乃村四围环山,地势低洼,平均海拔1900米,且多大为沙石土,除村委会所在地,村民的大部分土地长期缺水。长期以来,村民们种玉米、毛豆、南瓜等经济作物,增收缓慢。有“嫁汉不嫁母乃郎,穿花吃肉难保障”等说法。
弥阳镇章保、菜花、牛背、铺田四个社区轮流挑出头脑好用、思路开阔、真抓实干的干部对全村32名村组干部进行理念、思路、市场等方面的思想孵化,并分析母乃村的优劣所在,由章保社区牵头帮扶,整合母乃村土地资源30余亩,大力开展大棚番茄种植。
章保社区主任杨金坤对记者说:“我们社区通过前期的育苗、种植技术的辅导等措施,帮助母乃村发展大棚番茄。目前,促成了母乃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了4.5万元,农户每亩一季的番茄增收了600元”。
母乃村在“N+1”帮扶活动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对脱贫攻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天竺葵是多年生植物,栽下去以后,产业可能持续四到五年,衍生出来的时间可能会到十年左右。母乃村瞄准特色产业不松劲,举全力发展天竺葵、金丝黄菊、八月瓜等产业。
八月瓜又名“八月炸”,从三月份开始开花,八月份到十月份是它的成熟采摘期。在城区社区的帮助下,母乃村种植户张伟从江西引进种苗开始种植八月瓜,去年就进入八月瓜的盛果期。每亩产量1吨左右,单价20元/公斤,两亩土地投资1万元左右,却能达到亩产值2万元的收益,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开创脱贫致富新路子。
八月,正是八月瓜成熟的季节,走进母乃村八月瓜种植地,放眼望去,八月瓜瓜架郁郁葱葱,藤蔓上硕果累累。八月瓜种植简单,易于管理,小小八月瓜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张伟对记者说:“我的八月瓜现在已进入盛果期,线下在本地的超市、水果店销售一小部份;大量的通过线上销往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市场供不应求”。
母乃村党总支副书记胡锦华对记者说:“以前的传统种植让农户埋头种植不看路,只见产出不增收。在城区社区的帮扶下,我们大力发展天竺葵、金丝黄菊、八月瓜等产业,全村每年增收30多万元;其中,仅贫困户就增收15万元以上,帮扶成效非常明显”。
自实施“N+1”帮扶机制以来,母乃村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N+1”帮扶不仅为母乃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改变了村民落后的思想。部分村民在村子里盖起了新房,从城里娶了新媳妇,昔日的穷沟沟,如今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幸福村”。
当甸村:路通水清天更蓝,新产业方兴末艾
“这里的山路灰又拐,这里的泥水混又浊……”曾是当甸村前几年的真实写照。自实施“N+1”帮扶机制以来,在各社区的帮扶下,对该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人畜饮水、道路修缮、公共设施等项目建设,实现村内道路、入户道路硬化,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特别是扩建修缮当甸村中的一个能贮水上万立方米的大水池,在解决村民人畜饮水的同时,把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还由城区的古城社区牵头,中以则社区、盘龙社区配合帮扶,根据当甸村的产业基础、地形地貌等优势,发展苹果、脆红李、万寿菊等种植,大力发展当甸村特色种植产业,同时,也解决了当甸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走进当甸村,可以看到高处长李子,低处栽玉米;树上长苹果,树下结南瓜的景象。当甸村根据当地高海拔、气候适宜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种植方式。同一片土地上,水果挂满树梢,也不影响玉米、南瓜等作物的长势,农户实现一地双收的新局面。当甸村大当甸小组的村民陈和明对记者说:“前年我栽种了5亩脆红李,在果树下套种了南瓜、玉米等作物,去年脆红李有7000多元的收入,套种作物有5000多元的收入,去年就脱贫了。今年我将继续加大管理,增加收入,‘一地两收’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据悉,当甸村的脆红李挂果面积达400亩,预计产值能达到100万元
当甸村党总支书记黄云座对记者说:“在‘N+1’的帮扶下,全村的万寿菊已从当初的200亩逐渐发展到今天的1100多亩。万寿菊一亩只要300元左右的成本,农户却能够达到3000元以上的纯收入。万寿菊‘一村一产’的发展,改变了全村单一的种植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建档立卡户和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促成了全村在2018年就整村脱贫出列”。当甸村小当甸小组的万寿菊种植户何春香对记者说:“我家种万寿菊已经4年多了,去年种了10亩万寿菊,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靠种植万寿菊脱了贫。今年种了12亩,如果价格好的话可能达到4万元的收入”。
万寿菊又被称为“软黄金”,不仅有观赏作用,也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今年,当甸村共种植万寿菊1100余亩,按亩产值3000余元测算,全村万寿菊种植户将增收330多万元。同时,为当甸村带来4万多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小塘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曾经的小塘村山高坡徒石头多、缺水缺路缺技术。一直以来,村民都靠种包谷、豆类等传统经济作物,抬头望天勤耕作,只见产出不增收。全村产业发展基础差,大部分农户从事单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和粗放型农业种植,缺新产业、缺技术成了全村的“两大软肋”。
城区的城西、梅花温泉、弥东、禄丰四个社区结合小塘村实际,由各社区为小塘村提供资金、技术,大力发展种植新产业,全村种植天竺葵526亩、华硕苹果151亩促进农民增收,苹果、天竺葵等新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00多万元。
各个社区还结合小塘村周围山花遍野、林密沟深,产出的蜂蜜营养成分高、原生态,且蜜蜂养殖劳动强度不大,关键技术容易掌握等实际,投入扶贫资金7万元,以“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帮扶该村发展小蜜蜂养殖,
走进弥勒市小塘村采花山小组戚永明家,一股蜜香扑面而来,他正在头戴防蛰罩,在自家的门前用竹片割蜂蜜。他对记者说:“由于本村蜂蜜是纯天然的,在家里就被收购了,价格平均在200元/公斤。去年的产蜜量多,卖得了1万多块钱,我通过养蜜蜂2019年就脱贫了。今年养了26窝蜜蜂,最近割了20多公斤蜂蜜,卖得了4000多块钱,小蜜蜂养殖让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
在小塘村,五颜六色的山花开满了起伏层叠的山岗,蜜蜂在山花与村民的新房之间来来往往。小塘村近年来通过发展蜜蜂养殖,50多户农户过上“甜蜜”的好日子,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下一步,小塘村将把蜜蜂养殖作为“一村一产”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打造。
小塘村党总支书记曾世明对记者说:“自从上级党委实施“N+1”帮扶工作以来,得到了城区先进社区的帮扶资金7万元发展小蜜蜂产业,100多包化肥发展天竺葵产业。目前,通过‘村+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村民在形成‘开明’‘开化’思想的同时,村集体收入实现从0到3.5万元的突破,全村已脱贫101户427人,剩余3户7人将在今年如期脱贫。”
如今的小塘村,全村经济总收入3886.47万元,年人均总收入17045元,其中,除去政策性惠农收入和物价成本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13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夸西村:深度贫困成旧梦,玫瑰花开幸福来
夸西村是弥勒市的一个彝族山区村寨,全村的耕地多以山地为主。全村共有568户、2337人,彝族占全村人口96%,该村多年来主要是种植玉米、南瓜等农作物,由于受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是弥勒市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城关、城东、大树、吉山四个社区共同帮扶夸西村,各社区积极派出专门人员,梳理出该村发展中的短板和优势。针对该村的“用水难”,帮扶社区协调多方,从母奶村李子冲接通水管或在各个小组打深水井的方式,解决了全村2000多人多年的饮水难、用水难。
帮扶社区结合夸西村村情,根据“一村一产”的产业布局要求,2019年,帮助该村购买了120亩的甜柿苗,请来农科专家田间地头进行技术讲解,现场示范,目前甜柿苗成活率达90%以上,有的已经硕果累累。结合该村的土壤、气候等地理特征,帮扶社区还帮助母乃村大力发展蚕桑、天竺葵、鲜食玫瑰等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群众和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章保社区还引导该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打造“玫瑰车间”,采取“反租到包”的方式,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向村民流转102.9亩石头山地,通过投入81万元对石头山地进行土地平整、配套滴灌设施后,再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出租63亩给鲜食玫瑰种植大户赵云伟。剩下的39.9亩栽好鲜食玫瑰苗后交给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前3年免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返租的土地租金,并由种植龙头大户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及产品的销售。“玫瑰车间”还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破解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为零的困境。
“‘玫瑰车间’把玫瑰花种下去,滴灌和水池都建好了,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是来管理一下,现在就可以进行采收了,卖得钱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我无比感激”, 夸西村已脱贫的鲜食玫瑰种植户师云龙对记者说。“夸西村主要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通过帮助他们建成了夸西‘玫瑰车间’,带动12户农户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章保社区村委会主任杨金坤对记者说。目前,“玫瑰车间”鲜食玫瑰花种植已成为12户贫困户新的增收亮点,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通过“玫瑰车间”的带动,大大改善了夸西村委会基础设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每年仅4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一项,就可增加收入80多万元。
初秋时节,夸西村的鲜食玫瑰花竞相绽放,一朵朵长势喜人的玫瑰花也从田间地头进入工厂车间,抬高身价成为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玫瑰精油等增值产品,特色种植业让夸西村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携手并进。经过“N+1”帮扶机制,弥阳镇的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整个帮扶工作,不仅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住房、饮水、交通等实际问题,同时帮助4个村兴起了万寿菊、食用玫瑰、香叶天竺葵等朝阳产业。
弥阳镇党委书记张剑林对记者说:“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9户3800人,‘N+1’脱贫帮扶机制发挥出了体制和机制的奇效,破解“一镇四元”的发展问题,全镇现已脱贫1035户3726人,未脱贫24户74人,贫困发生率为0.08%。目前,全镇剩余24户74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历年的脱贫成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巩固。今年下半年,弥阳镇一定实现全面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党和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N+1”脱贫帮扶机制助力弥阳镇的小康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