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社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厚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居产业,以旅居促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如何形成互嵌式社区共建合力、怎样建优旅居载体、怎样建好旅居文化”等问题导向,探索“三抓三促三新”推动社区互嵌式发展。抓党建促共建,践行社区互嵌共建新理念;抓旅居促融居,开启社区互嵌融居新格局;抓文化促融合,彰显社区互嵌融合新气象。互嵌式发展成效明显,京竹林社区先后获评“云南省绿色社区”、“云南省省级美丽村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二道河获评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二道河“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被列为云南省典型案例、农旅融合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3200红茶文化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半山酒店,入选云南省职工疗休养活动承接机构,经验做法纳入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
京竹林社区成立于2024年6月,由原京竹林村“村改居”而建,是凤庆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农旅融合推进、各族群众旅居融居的重要成果。国土面积16.3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22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809户3385人,其中:少数民族1044人,占28.7%。
京竹林社区厚植气候、生态、产业、人文、山水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居产业,以旅居促融居,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此,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社区互嵌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形成互嵌式社区共建合力、怎样建优旅居载体、怎样建好旅居文化就是关键问题。为有效破解难题,京竹林社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探索“三抓三促三新”推动互嵌式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实旅居带动,从物质层面的融居到精神层面的融合,全链条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和美家园,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互嵌式发展成效明显,2024年度接待旅居1万人次以上,各族同心画出了“以旅促融共发展、互嵌融居一家亲”的社区新面貌。
抓党建促共建
践行社区互嵌共建新理念
坚持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一是强化党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单位、企业、群众各方为主体,共同推动互嵌式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学习宣讲。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作为学习宣讲的重要内容。组建“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采取火塘会、大喇叭等方式,用民族话、家乡话做好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宣讲培训。讲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故事,各族群众切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和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各族群众切实当好“收信人”、做好“答卷人”。 2024年,社区党总支、支部开展专题学习18场次,开展专题宣讲培训6期500人次。三是强化融合推进。有效赋予互嵌式社区建设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各方面,实现互促共进。
抓党建促共建,以全域共同发力推进社区互嵌共建是根本保障。以旅居为主要抓手推进社区互嵌式发展,首要解决合力共建的问题。京竹林社区抓党建促共建,践行社区互嵌共建新理念,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学习宣讲,强化融合推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以社区单位、企业、群众各方为主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社区互嵌式发展。
抓旅居促融居
开启社区互嵌融居新格局
探索疗养、商务、青创、体验、候鸟五种模式推进旅居建设,建优旅居载体,促进各民族互嵌融居,全面打造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一是建设滇红小镇。建成滇红小镇游客中心、砚池公园、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等11个,不断丰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载体。建设绿色、宜居的禾家庄,掀起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打造民宿、旅居的高规格样板,旅居融居各族群众138户454人。发展各类经济业态,全面强化旅居“吃、住、行、游、购、娱、网、厕”8大要素保障。二是打造旅居品牌。建成全国首家以红茶文化为主题的集会议、商务、康养度假、茶旅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国际连锁酒店——3200红茶文化苑,联动周边景点推出“3200红茶文化苑——大兴温泉——滇红第一村——云上花海”等康养旅居路线,形成以疗促旅、以旅带疗、旅疗互动发展格局。3200红茶文化苑开业至今共接待旅居游客8万多人次,其中:疗养旅居4682人次。3200红茶文化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半山酒店,入选云南省职工疗休养活动承接机构,经验做法纳入首批旅居云南典型案例。三是坚持农旅融合。创新举措打造二道河乡村旅游景区,推动旅居经济发展,山旮旯里的苗族同胞开门迎来了山外人,端上了乡村旅游新饭碗。二道河获评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二道河“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被列为云南省典型案例、农旅融合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四是优化社区服务。建强服务阵地,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禾家庄党群服务点一个、二道河游客中心一个,严格值班值守,确保群众来访有接待、群众困难有帮助、群众诉求有答复、服务群众有热度。做实网格服务,设25个城乡一般网格,4个专属网格,118个微网格,做到服务一网兜底。建立挂联机制,社区五职干部以及自然村长分片挂联,广泛开展服务到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平安社区。
抓旅居促融居,以建优旅居载体推进社区互嵌融居是根本路径。以旅居为主要抓手推进社区互嵌式发展,关键要解决建优旅居载体的问题,促使各族群众能居下来、居得舒适。京竹林社区抓旅居促融居,开启社区互嵌融居新格局,建设滇红小镇,打造旅居品牌,坚持农旅融合,优化社区服务,全方位打造和美旅居家园。
抓文化促融合
彰显社区互嵌融合新气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好旅居文化,打造文化交流载体,促进文化互鉴共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文化相通、理念相容、心心相连。一是开展文化活动促“三交”。确定“火把节”期间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开展打歌、山歌对唱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滇红第五届汽车拉力赛年会。每年春节举办“喜迎新春-火腊年乡村年”活动。禾家庄、纪家窝等活动场所每天开展打歌活动。二是着力文化传承展乡愁。推动二道河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重修水磨房、水碾子房等传统工艺作坊,成立文艺宣传歌舞表演队伍1支,建成苗族文化展览室1个。修建步道把3200红茶文化苑与文笔塔、砚池、青龙桥等凤庆文化地标连为一体、形成整体景观,培育1060亩有机茶园和世界茶叶品种园,实现茶、旅、文高度融合。描绘民族团结墙体漫画100余幅,促进各族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三是推进互嵌共学润人心。办好京竹林完小,打造互嵌式融居共学模式,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探索践行“环境育人、课堂育人、活动育人、联动育人”的“四个育人”路径,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全面实现汉族、彝族、苗族等12个教学班262名各族学生互嵌共居、混班混学、共学共乐。四是促进语言相通心相连。开展以“三动”促“双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院坝协商专题活动1场次,开讲推普夜校10场次,开办文艺夜校1期次,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全覆盖。京竹林社区被市县认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普及村,京竹林完小被市县认定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示范学校。
抓文化促融合,以建好旅居文化推进社区互嵌融合是有力补充。以旅居为主要抓手推进社区互嵌式发展,还要解决建好旅居文化的问题,促使各族群众愿居下来、居得舒心。
京竹林社区抓文化促融合,彰显社区互嵌融合新气象,开展文化活动促“三交”,着力文化传承展乡愁,推进互嵌共学润人心,促进语言相通心相连,用心用情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打造有情怀的旅居心灵空间,促进各族群众文化相通、理念相容、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