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持续发展,帮助不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然而,有的群众因享受帮扶政策和措施“上了瘾”,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嘴上念叨着感恩,却抱有“见者有份”的思想,送进村的什么扶贫物资都想要,若是被谁家领走就声称对挂包工作“不满意”。
各级都在强调要激发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提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口号。朴素、诚实、善良等历来被视为中国农民的本色和美德,也是人们所乐道和欣赏的。单位部门在开展挂包帮工作中,也视农村群众有着诚信的本色,愿意与他们同心谬力,谋划富路。当觉察到自己的帮扶对象对享受“成瘾”,并有“等靠要”的思想时,会觉得失望,疏远双方的感情和信任,产生不悦,给以后的帮扶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保持诚实、善良的本色,也是寻求富路的资本。诚实、善良的本色让农民有了好声誉,有人买土鸡、土鸡蛋或无公害蔬菜等都愿意找农民买,甚至要找山区或偏远地区的群众买,因为他们最信得过农民,认为这样才能买到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或原生态食品。保持诚实守信的本色,可以体验淘得“一桶金”的好处;砸牌,其结果会得到“一根草”的下场。
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注意通过提高农民“参与度”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激发农民自身的发展动力。任何时候和何种情况下,诚信的本色不可丢,保住诚信这块牌,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参与感”,比别人给钱、给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