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农村一些地区,尤其是山区或偏远地区,由于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严重等,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各种措施促使这些地区的农民走上富路,但在有的山区地区若不彻底解决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不能够找到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途径,要维护这些地区持续高效发展,往往需要靠高投入来维系。对此,应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力提升乡村振兴质效。
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蒸发量较大,旱地面积大,山地坡地多,水田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等因,生态环境条件差等众多因素,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障碍阻力和影响。对此,应找准症结,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机遇,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和资金,着手进行封山育林、育草,并将放养的黑山羊、黄牛养殖等改为厩养、舍养,有些环境尤为恶劣的山区村寨,应禁养黑山羊,禁止砍柴、伐木、铲草、垦荒等行为,有计划、有规模地种植一些耐旱、耐瘠的草种,使山谷先绿起来,在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改良土壤,为植树造林创造条件。
山区地区和偏远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工业污染少,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等,对先期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这些地区,广阔的山场为绿化造林提供了场地等方面的便利和条件,白昼突出的温差对种植柑桔、橙子等经济林果和甜瓜、香瓜等经济作物大有好处,多变的气候是发展特色种植和生产反季蔬菜的理想场所,干热等热资源对特色种养具有一定的好处。
针对山区地区存在的资源、条件,应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并通过成规模、上档次,建基地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反季蔬菜等,扩大绿化面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当然,应看到山区和偏远地区存在的不足与劣势,特别是那些环境恶劣、生态条件差的山区地区,因天时、地利的影响,在空气干燥、平均温度高等情况下,蚜虫、小菜蛾、粘虫等害虫为害猖獗;加之土地指数高,种植作物种类有限,病菌残留在土壤及秸秆上,病害严重。此外,有些山区地区在开展绿化工作中,一味强调“速生”、“泛绿”,忽略了物种入侵,使紫茎罗兰(俗称飞机草)等外来物种“乘虚而入”,并在迅速蔓延,成为公害,对于一些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结构,无疑是雪上加霜。“有比较才能鉴别”,认识农村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和完善改善生态缓和水土流失的长效机制,是推进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途径。
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应做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相关工作,为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保障,从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育草、节能改灶、建设沼气池、建设小水窑等入手,打牢基础。针对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病虫害严重等,利用冬闲地大面积种植豆科牧草或紫苕(俗称绿肥),以此提高田地土壤肥力,并解决牲畜越冬的饲料;在综合防治病虫害方面,可选育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等,控制和减轻病虫害;采取坡地改梯地、在地埂栽植牧草等,加固地埂、建拦沙拦淤坝和护坡、实施生物、工程等治理,积极防治水土流失。
总之,农村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靠山吃山”贴切反映出农民生产生活与姿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切忌滥开滥采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因此产生恶性循环而坐吃山空,应加大旅游、观光和休闲等开发工作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园”,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景等,吸引远近游客前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推动流旅游农业的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盘活经济,培植产业,并积极争取项目,建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使农副产品提值增效,最终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加速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特色,促进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凸现出来,让群众真正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