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3日,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将迎来开通运营四周年。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钢铁丝路”,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已累计发送旅客突破6000万人次、货运量超过7000万吨,成为促进中国与老挝及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黄金大通道。
四年来,中老铁路以“安全零重大事故、设备质量零严重缺陷、旅客出行零重大风险”的优异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的安全标准与管理智慧,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
构建高标准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中老铁路穿越热带雨林、地震断裂带和强降雨区,国内段桥隧比高达87.3%,安全运营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复杂自然环境,中老两国铁路部门携手并进,以毫米级精度筑牢安全防线。
“列车运行时硬币不倒,到站停车时旅客不觉,这是中老铁路的日常。”一位经常往返于昆明与万象之间的商务人士感慨道。四年来,铁路部门创新采用“半月精调、季度检修、年度大修”的养护模式,钢轨检修精度控制在0.1毫米以内,轨道质量指数稳定保持在2.7毫米以下,实现了普速铁路运维管理的“高铁标准”。
在防洪抗灾方面,铁路沿线布设1200余套雨量、大风、异物侵限监测预警设备,成功抵御130多场强降雨、30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侵袭。“去年雨季,预警系统提前3小时发现边坡异常,我们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可能的线路中断。”一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打造智能化安全防控体系
中老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列车精准控速和安全防护的智能化管理。针对老挝段部分区域通信信号条件复杂问题,铁路部门增设中继站30多座,确保信号覆盖率达100%,列车运行控制响应时间缩短到0.3秒以内。
在野象活动频繁区域,铁路部门创新构建“物理隔离+智能预警+协同联动”的三位一体防护体系。数十公里“钢柔双态防护”栅栏配合“视频+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既保障了列车安全运行,又守护了亚洲象的栖息环境。“以前担心铁路会影响大象活动,现在看到它们能安全通过专用通道,我们很放心。”一位西双版纳当地村民说。
设备智能监控系统全面覆盖,5000余套智能监测终端对接触网、牵引供电等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累计发出设备异常预警2000余次,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
完善境内外一体化安全管理格局
中老铁路安全管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两国铁路部门构建起责任共担、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应急协同的一体化安全管理格局。
四年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累计派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老挝协助运维,对老挝籍员工开展培训1540人次。如今,已有10名老挝籍员工走上管理岗位,14人获得机车乘务员独立值乘资格,15人成为列车长。“中国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我不仅成为了列车长,还能培训新员工。”老挝籍列车长李姗姗自豪地说。
中老双方搭建跨境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气象预警、设备状态等信息实时互通。在老挝万象站,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正在候车。“以前从万象到昆明要转乘飞机和汽车,现在坐火车直达,既安全又舒适,孩子也很喜欢。”她笑着说,中老铁路不仅连接了两国,也拉近了我们的心。
大道安然,丝路通达。中老铁路安全运营四周年,不仅是中国与老挝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更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彩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条钢铁丝路将继续为区域互联互通注入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图 王永文 殷学合 唐云龙)